吳蔚收到了高寧雪的回信,高寧雪在信中告訴吳蔚,倉實縣礦山的事情讓吳蔚不必多想。如今京畿地區丹道之風盛行,但京畿周邊的山脈,要麼隸屬於朝廷,要麼就是某個世家大族的祖墳所在,已經無法在持續開采,所以一些“燒灰”的礦主將產業挪到了偏遠地區,開采出來的礦石挑選一部分品相極佳的送到京城,剩下的要麼做了染料,要麼就煉成石灰,或是旁的東西了。
隻因倉實縣漕運發達,更利於運輸大宗貨物,那些礦主看中了這裡的地利,是以在倉實縣附近采礦石的莊子有很多,驛道上有些散碎的礦石也並非怪事。
另外,高寧雪聽泰州的故人說:這一代出現了旱災,又給吳蔚追加了兩千兩的銀票,讓吳蔚用來進貨,擴大米莊的生意。
本錢多,大米的進價自然就低了。
米莊——事關民生,本著一個薄利多銷的原則,賺的也隻是那微薄的差價,也可以說是一份辛苦錢兒。
真正資金雄厚的東家很少會考慮如此大手筆的投資米莊生意,也隻有遇到欠收,多災的年份,米莊的生意才會如此時這般火爆。
高寧雪在信中不吝讚美,肯定了吳蔚的經商眼光。
隻是這次,高寧雪沒有在詢問東方瑞的下落。
當時,吳蔚還特意把信紙翻過來看了看背麵,確認了的確沒有詢問東方瑞的字眼。
那一刻,吳蔚的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惆悵。
在這樣一個信息閉塞的古代,與一個人失聯了,竟讓人有種“永彆”的感覺。
吳蔚又給高寧雪回了信,彙報了米莊近來的生意狀況,以及她對這場旱災所貢獻出的那些“微不足道”的建議。
……
此刻,吳蔚和翠微正在米莊內堂對賬,最近米莊的生意火爆,少說一日也有幾十單的生意,好的時候上百單也是擋不住的。
吳蔚對米莊的賬目格外上心,每一筆收入,開支,都必須清晰地記錄在冊,包括日期,經手人,支出類彆和收入明細。
吳蔚心裡清楚:這鋪子真正的東家是平佳縣主高寧雪,雖然人家財大氣粗,從來沒有提過分成的事兒,但吳蔚並不想在這件事上引起任何的誤會和不快。
東方瑞下落不明,自己和三娘與高寧雪的羈絆似乎又淡泊了一些,在這樣一個人治社會,能擁有高寧雪這樣的靠山是何其的彌足珍貴。
有了這間米莊,至少吳蔚心裡的那幾個人是餓不死的,還能多少幫襯幫襯鄉親們,對此吳蔚一直心存感激,立誌要把米莊給經營好了。
吳蔚也時常叮囑翠微,賬目一定要做細致了,若得空,就去核對金庫和糧庫的情況,若隻是吳蔚一人做這些事,難免錯落。
內堂中,隻有撥弄算盤和翻動賬冊的聲音,偶爾翠微也會停下和吳蔚商討幾句,她們的合作愈發默契,無需多言了。
“篤篤篤”敲門聲響起,吳蔚示意翠微,後者拉來一塊紅綢子將賬冊蓋好。
“
進來。”
米莊的掌櫃推門而入,叫了一聲“大東家”
“二東家”而後上前,停在三步開外,躬身說道:“二位東家,劉老板又派人來請了。”
聽到“劉老板”這三個字,翠微立刻蹙起了眉頭,抿著嘴唇將目光投向吳蔚。
吳蔚沉吟片刻,說道:“你去告訴他,我們米莊昨日剛回來一批貨,我倆此刻實在是抽不開身,他提的事情我會慎重考慮的。”
“知道了。”掌櫃的躬身離去了。
待到掌櫃的徹底走遠,翠微才忍不住問道:“蔚蔚,你真打算考慮劉老板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