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吳蔚和柳翠微搬到了米莊和成衣鋪,一人帶的東西很齊全,還各自帶了五副中藥。
當天中午,大丫就帶著行李過來了,李大姐讓大丫直接在米莊住下,好好照顧吳蔚的飲食起居,反正米莊一樓房間充足。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泰州城內看似一派風平浪靜,雖然城門還是沒開,晚上依舊有宵禁,但是泰州城內的基礎物資並未短缺,很快就有大量的蔬菜被送到了泰州城裡,百姓們見了也不再哄搶。
泰州到底是一位藩王的封地,各地州府都在積極馳援著泰州。
聽說宜王遞上去的奏折有了回應,朝廷派人押送了一批糧食和物資正趕往泰州,比物資先到的是一封明黃黃的聖旨,皇帝陛下要求宜王展開積極自救,言下之意很明顯——朝廷沒那麼多銀子。
宜王心下了然,做起事情來不再束手束腳。
城中還出現了幾家販售麵巾和酒精的鋪子,鋪子仿佛是一夜之間開起來的,酒精和麵巾的供應量很足,雖然難免排隊,卻人人都買得到。
宜王還在城中各個坊市設立了大鍋,派人守在鍋旁,用長棍不住攪動著,藥香從鍋中飄出,路過的行人都可分到一碗湯藥,用完的碗就放在另一口燒著沸水的大鍋裡不停的煮著。
官差依舊每日都遊走在城內的每一條街,也曾有人說:自己的鄰居被抓走了,下落不明。
不過小範圍的口口相傳,影響力終究有限,並沒有掀起任何騷亂。
米莊的生意也趨於平穩,搶購糧食的事情不再發生了,吳蔚不由得有些感慨這個時代的另一個好處。
這裡沒有網絡,沒有新聞和短視頻,消息傳播的速度很慢,官府的告示可信度極高,雖然弊端不小,但在如此環境下,反倒立於官府的管理。
泰州之外的地方,又是什麼樣呢?
城門關著,泰州的百姓們不知道,吳蔚和柳翠微自然也無從知曉。
……
短短一個月的功夫,被遷址到泰州和清廬縣交界處的,那些安置災民的棚子裡,幾乎每日都有人被裹了白布抬出來,被丟到一個遠離水源的下風口處的深坑裡,澆上熱油後點燃,燒儘之後還會被蓋上一層厚厚的石灰,屍骨無存。
沒見死者家屬站出來提出異議,因為他們也都病著。
宜王和從前一樣,每天都會派人來給災民們送吃的,甚至每個人都分
到了一件冬衣,可是卻沒有藥,一碗藥都沒有。
直到後來,有些還算健康的災民們,實在是受不了這煉獄般的生活,他們試圖越過守衛,往泰州的方向跑,他們想進城去,尋求一線生機。
可這一次,宜王顯然是做好了十足的準備,不僅防線駐紮的極長,沿途高地上還配備了大批弓箭手,擅闖泰州地界的人,沒有一人能活著抵達泰州城門。
有些人死裡逃生地跑回了棚子,告訴了其他人這個消息,漸漸地,再也沒有人往泰州的方向跑了。
一些州府響應朝廷的號召,派人將治下的受災百姓們接了回去,宜王還大方地給了這些願意重返故鄉的百姓,每戶一兩銀子,幫助他們重建家園。
雷霆伴著玉露,恩威並施之下,再沒人對宜王府之前的決定有半句怨言。
但棚子裡還有許多百姓,這些人幾乎都是清廬縣的百姓。
清廬縣地勢低窪,洪水把整個清廬縣變成了一汪大澤,連縣衙都不知所蹤了,誰來接他們回家呢?就算有人來接他們,清廬縣也已經是廢墟了。
清廬縣境內的水位比洪災剛發生的時候降低了不少,但洪水褪去後露出的並不是乾爽的地表,而是不知多深的烏黑淤泥,想在這樣的地貌上建房子,難於登天。
靠近清廬縣的清河縣,倒是接了一批災民走,但是清河縣自己也是受災縣,縱然領了宜王府的補貼,接納能力著實有限,況且寒冬將至……光把人接回去,卻不能及時安置,那是會出人命的。
是以張成在謹慎考慮過後,隻在自己能力範圍內接納了一百人,這些人有裡一多半還是張家村的幸存者。
清廬知縣張寬在洪水中喪了命,縣衙也在洪水裡泡著呢,朝廷一直都沒有點派新的知縣來,其餘州府一見清廬縣連個縣太爺都拿不出來,都不肯接納這些災民。
……
泰州的時疫得到了有效的控製,毗鄰的州府按照宜王府出的對抗時疫的告示,嚴格執行,效果雖然不及泰州府,但也逐漸控製住了時疫的蔓延。
一時間,無數讚美宜王的奏折如雪花般飛向了京城。
宜王不僅支援了這些州府物資,還拿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對抗時疫的法子,這些州府的官員和百姓無不對宜王感恩戴德,萬民書,請願信,紛紛出爐,由州府最高長官代為提交給朝廷,懇請朝廷褒獎宜王的義舉。
各地的百姓聽說了這個消息,紛紛稱讚宜王賢明,就連泰州本地的百姓也說宜王頗具當年老燕王的寬厚慈愛之風,乃泰州之福。
這後續的一係列連鎖反應,是宜王沒有想到的。
寒冬來臨,宜王又接到了一封朝廷褒獎的聖旨,除了一些常規的賞賜外,同來的還有一封丹書鐵券,上有:國之柱石,四個燙金大字。
宜王貴為一字藩王,已是封無可封,加無可加了,一封丹書鐵劵,可免三次死罪。放眼整個梁朝,除了那些開國老臣的家中供奉著不知傳了多少代的丹書鐵券,朝廷已經上百年沒有給朝臣賞賜
過丹書鐵券了。
宜王的風頭,一時無兩!
正好年關將至,宜王大手一揮開了八處粥棚,以感皇恩浩蕩。
同時,宜王也沒有忘記那個出主意的人,命人在府庫裡抬了十箱東西,挑出逾製的也不論箱子裡麵還有什麼,通通送到了吳蔚的宅子裡。
聽說這個消息時,吳蔚和柳翠微正在米莊一樓互訴衷腸,急匆匆上了快馬飛奔歸家,到後院換了一身新衣裳,來到前院謝恩。
賞賜是宜王府的管家親自送來的,他笑容和善地將吳蔚扶起,說道:“吳姑娘,可彆辜負了殿下的青眼垂愛呀,今後要多為殿下儘忠儘力才是。”
“多謝殿下恩典,民女感激不儘。”
管家將賞賜清單遞給吳蔚,吳蔚打開一瞧,銀子沒多少,儘是些華而不實的東西,光大氅就有四件。
吳蔚見管家還不走,朝柳翠微使了個眼色,後者瞬間會意,快步回到後院開了箱子,一咬牙從裡麵取了一十兩白銀,找出一塊紅布將銀子包了。回到前院雙手奉上了孝敬,管家這才心滿意足地走了。
……
吳柳記的一百套成衣也做好了。
次日,吳蔚正好借著謝恩的由頭,把這一百件成衣裝車,一同送到了宜王府。
謝了恩,請了安,宜王給吳蔚賜了坐。
這次宜王對吳蔚的態度很和藹,吳蔚不知道的是:由於她獻策及時,勸解得當,本次時疫泰州府隻有不到五百人被查出可能患有時疫。統一被送到廢棄礦山內統一安置後,有一百多人熬了過來,前些日子已經全部歸家了。
這數量還不及臨近一個縣城的一半呢!
剩下的三百多人,宜王謹慎地按照吳蔚提供的處理屍體的辦法,處置掉了。
在梁朝,除了罪大惡極的人,屍身可能會被焚燒後挫骨揚灰外,上及帝王,下至庶人,一律都是土葬。
火葬的方式的確是“殘忍”了些,但宜王並不在乎。
其實,吳蔚在提出建議的時候,充分考慮到了古代的民風民俗,所以她提出了幾個屍體處理辦法,其中包括了在棺木內撒生石灰,火葬和另外幾種,但宜王選擇了最“簡單”的一個。
“吳蔚啊,本王實在是很欣賞你,舍不得錯過你這塊美玉。要不然你再考慮考慮,宜王府內的官職,任你挑選,如何?”
“殿下……”
“欸,你彆急著拒絕本王,不妨聽聽本王的誠意,再做決定?”
“是,殿下請講。”
“除了上次許諾給你的大宅,俸祿外,本王再給你撥一些有些身手的丫鬟,家丁,護院,外加一隊侍衛,負責保護你的宅子和你家人的安全,本王還特許你繼續經營你的產業,哪怕日後再多開幾家也隨你。”
宜王朝吳蔚豎起三根手指,說道:“三年,你為本王效力三年,三年後若你還執意回歸民間,本王絕不攔著你,所有賞賜全部留給你,隻將侍衛撤回。若是三年後你願意繼續為本王效力,另有恩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