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淵兄。”
“公孫兄。”
兩人相互見了禮。
被公孫醜稱為“子淵兄”的男人,年齡和公孫醜差不多二三十歲,長相端正,氣質儒雅。
“子淵兄,這位就是我們的小師弟,虞決修。”公孫醜又向虞決修介紹道,“小師弟,這位是顏回,字子淵,是負責教你《論語》的先生。”
顏回!!!!!
我去,顏回可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孔門七十二賢之首,被後人尊文複聖。
“學生虞決修見過顏先生。”虞決修立馬朝顏回行了個大禮。
“小師弟,快起來。”顏回伸手扶起虞決修,神色溫和地說道,“小師弟,我們師兄弟之間不用行這麼大的禮。”
“可是,您是教我的先生……”他現在算是明白了,係統裡的人物都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雖然由我教你《論語》,但是我隻是你的師兄。”
虞決修聽了這話,心裡頓時明白了。不管是公孫醜,還是顏回,隻是他的師兄,而他的先生是孟子和孔子,不過他的等級暫時沒有達到,所以還沒有資格成為孟子和孔子的學生。
“師兄,我明白,以後就麻煩您了。”
“不麻煩。”顏回對虞決修這個小師弟的印象很好,看著他的目光越發溫和。
“你們該上課,我就先走了。”
“公孫師兄慢走。”
等公孫醜離開後,顏回就開始教虞決修《論語》。
其實,虞決修在初中時就學過《論語》,但是他初中學的隻是《論語》中的第一篇學而篇。
《論語》全文二十篇,分彆是學而篇(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為政篇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篇(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裡仁篇(主要講仁德道理)等。(選自度娘)
二十篇加起來有四百九十二章,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主要核心內容是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選自度娘)
“小師弟,《論語》第一篇學而篇,你已經學過了。”顏回溫聲道,“可還記得內容?”
虞決修有些不好意思地說道:“師兄,我隻記得幾句話……”畢竟是初中學的內容,好幾年沒有接觸,早就忘光了。
“你先把學而篇讀一遍,然後一句一句地告訴我是什麼意思。”
“是,師兄。”虞決修開始讀了起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虞決修把學而篇讀完後,開始一句一句地解釋。
等虞決修解釋完,顏回輕輕地點了下頭,誇讚道:“看來,小師弟並沒有全忘記。”
虞決修赧然地笑了笑,畢竟之前學過,讀了一遍後就想起來了,也知道大概的意思。
“小師弟,不介意的話,我就從頭到尾給你講解一遍。”
“不介意,師兄請講。”虞決修一副洗耳恭聽地模樣。
顏回講解的和初中語文老師講解的不一樣,他講解的更深刻一些。因為顏回講解的時候,結合當時和現下的環境,而且他還列舉了很多有趣的事件來講解。
虞決修全神貫注地聽課,聽了一會兒後就覺得初中語文老師講解的太表麵化了。
等顏回講解完,虞決修對學而篇的認知有了深刻的理解。
“小師弟,今天就先上到這裡,回去後好好複習,明天上課我會抽查你的。”
“是,師兄。”
顏回對虞決修說了幾句勉勵的話後就離開了,很快他又回來了。
“小師弟,接下來我們繼續上《詩經》。”
虞決修見《詩經》是顏回教,心裡有些驚訝,不過並沒有意見。
在上《詩經》前,顏回先簡單地介紹了《詩經》。
《詩經》是古代的詩歌,作者不知道是誰,後來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又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選自度娘)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它的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麵麵,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麵鏡子。(選自度娘)
顏回介紹完《詩經》後,就開始正式上課。
《詩經》第一篇是關雎,初中語文課本上有這篇內容。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虞決修一邊專注地聽課,一邊認真地記筆記。
顏回講解的《詩經》更深刻、更生動、更唯美,虞決修聽得津津有味的同時,在心裡感慨老祖宗的智慧,因為《詩經》真是太美了。
直到把國風.周南十一篇上完,顏回這才讓虞決修下課。
下課後,虞決修被公孫醜帶到梅琴室,開始學習古琴。
“小師弟,這位是嵇康,是教導你古琴的先生。”
眼前這位三十多歲,一副風流倜儻模樣的男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嵇康,三國時期的竹林七賢之一。
“學生虞決修見過先生。”居然是嵇康,他的小心臟有些受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