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福不同享(1 / 2)

無論魏晉 九州月下 6779 字 9個月前

309年十月, 就在上黨還在拚命發展, 渤海的新玩家開始大規模種田之際,匈奴漢國又帶兵襲擊洛陽。

而這次, 離他兵敗不過一個月的時間。

劉淵其實很不想這麼快就再來攻洛,但劉聰因為輕敵被人詐降打敗的事情憋得無法正常生活,幾番請戰,他終是同意了。

於是十月之中, 劉聰再次急行軍, 繞過上黨, 直攻洛陽。

這次,詐降已經沒有用了,劉聰帶著五萬鐵騎,一路莽到洛陽城下, 對著洛陽就是一番猛攻。

洛陽城門緊閉, 數萬晉軍在城上嚴陣以待, 一時間, 城中人心惶惶。

這危機關頭, 涼州軍又站了出來,這隻不過千人重甲隊再次殺出, 涼州大將北宮純帶著這敢打敢殺的士卒,將數十倍於己身的匈奴軍殺得人仰馬翻。

一時間, 城中士氣大盛, 加上這裡城高兵多, 劉聰久攻一月不下。

而他手下的匈奴士兵想是壓力太大, 發生了炸營,後軍統帥呼延翼在混亂中被殺死,士兵大量逃竄。

劉聰來時給父親劉淵誇下海口,說一定能攻下洛陽,結果牛皮吹破了,事情卻沒成,這可是關係他能不能在爭儲中獲得勝利的大事,他心急之下,甚至離開前線,去兩百多裡外的嵩山求神,希望神靈保佑,能讓他攻下洛陽。

大戰之時,主將離營,這種大好機會,洛陽的守軍當然沒有放過,於是趁夜一番衝殺,匈奴過軍再度大敗。

劉聰知道這消息後,覺得肯定是晉人這地方的神還是隻保佑他們晉人,於是立即回到洛陽,一時間想退兵又尷尬,不知道怎麼回去。

這時劉淵來信,信中主動給了他一個台階,說是太史令夜觀天象,說“歲在辛未,乃得洛陽”,意思是天象表示兩年後才是得洛陽的機會,讓他退兵。

劉聰隻能失望地離開,洛陽便又保住了。

然而,誰都看得出,這隻是一時的。

這座城市,已經奄奄一息,做為一國之都,匈奴也好,流民也好,這都已經是兩年之內四次挨打了,敵人來洛陽就像出門溜彎一樣尋常。

這種事情,幾乎就是把帝王的遮羞布毫不留情地扯下來。

帝國的威望在這種圍攻中一點點的衰退,劉聰退兵後,洛陽有更多的士族開始向南遷移。

流民統領王彌依然在洛陽南方肆虐,那裡有著更多的兵員,更多的糧草。

而這時的洛陽,已經是一座被包圍在匈奴、流民軍中的孤城。

不是無人來救,而是洛陽和其周圍東海王治下,本身就有近二十萬的軍員,卻每每被十萬不到的異族打得落花流水,在那些垃圾一樣的士族將領指揮下,誰去都是白搭。

再者,北邊的冀州需要防備更北方的軍閥王浚;東邊的荀晞已經和東海王撕破臉——他要是帶兵來支援洛陽,東海王估計比匈奴攻過來還要緊張;西邊的河間王在匈奴與關中的流民之間兩邊受敵,已經自身難保;南邊的荊州因為士族山簡王澄的亂來,還在平定叛亂,根本抽不出人。

這簡直可以寫出一本《東海王是怎麼把晉朝帶入死路的》。

不過估計沒人想看就是了。

-

魏瑾收到消息後,便放到一邊,洛陽的這種情況,一點也不新鮮。

亂世鐵血為王,東海王沒有魄力更沒有才能,晉朝這種亂局,換成秦始皇漢武帝唐宗宋祖這種能人或許還能H住,再不濟,來個曹操也勉強能搞定,但東海王這種弱雞,就不要想了。

她最近的很多心力都放在渤海郡上。

那數百名新玩家沒有讓他失望,在這三個月裡,已經收攏了兩萬多流民,開始疏通河道,開拓荒原,為種植棉花做準備。

玩家們還用開墾荒地的木頭,挑選出了適合做船的木頭,大多是鬆木和杉木,他們招攬各種專家,從無到有,在漳水河畔建立了一座船塢。

他們仔細考察了古代造船的細節,這個時代的船受限於龍骨,也就是船底那如脊椎一樣的主架隻能用自然生長的古木,所以並不太大,二十米長就是極限,而且木板之間的拚合不用膠,而是用木釘——釘接榫合的木頭在遇水膨脹後並不會進水,隻是每年要刷桐油來保養。

把這些話翻譯成一句就是:造船非常貴!

但玩家們的到來,掀起了造船業的天亮,他們在上黨的支持下,有了一件神器:鐵釘。

雖然現代人們非常崇尚古代不用一根釘子,隻用兩個木頭構件上凹凸部位相結合的方式就可以做出耐用家具的榫卯結構,但事實是,榫卯結構無論堅固性、還是在效率上,都被鐵釘神器吊打。

想想看,一個木頭榫卯拚接時,光是在一端掏出嚴絲合縫的結構,就得花上十幾分鐘到半小時,打一件大櫃子用好幾天都是常事,堅固美觀,可以當古董或者傳家寶。

這其中還不算培養一個能做榫卯的木匠需要花費的時間。

而用釘子打櫃子,隻需要對接了,敲下去!就好了。

一個熟練的流水線工人打拚接個櫃子,要不要半小時,這種巨大的效率差異,當然會讓榫卯這項技藝漸漸流失。

至於鋸木頭,玩家們利用腳踏式縫紉機的原理,把圓鋸片和傳送帶做了連接,雖然比不上電鋸那種牛逼效率,卻大大提高了鋸木速度,他們還準備把圓鋸片和石磨的結構結合一下,讓牛馬拉動時的畜力轉化過來,再提升一級效率。

他們到此時還不甘心,正常情況下,木材采伐後要放棄三到五年讓它自然乾燥,消除水份,以免使用後變形,但玩家們怎麼可能等三到五年,果斷挖了雙層地窯,用煤把木材烤乾,還順便煉了焦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