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蓋世太保將“原子彈之母”莉澤·邁特納秘密抓捕並押解到的陸軍軍械處戈托夫測試站,就一直在為實驗用的鈾機(鈾反應堆)提供鈾晶體。
這些傳說中的鈾晶體,也就是現實中的第三帝國“宇宙魔方”——納粹“鈾立方體”。
“2013年的一天,馬裡蘭大學的提摩西·科斯(timothy koeth)教授收到一個包裹,裡麵附有一張皺巴巴的紙條,上麵寫著:“取自希特勒在德國試圖建造的核反應堆。寧格送上的禮物。”紙條描述的物品是一個鈾立方體,20世紀40年代時納粹曾經用來建造核反應堆,隻是計劃後來失敗了。提摩西·科斯教授馬上著手確認鈾立方體的真實性——它是否真的來自於希特勒失敗的核反應堆項目。提摩西·科斯教授與研究生米裡亞姆·希伯特(miriam hiebert)合作,追查立方體的身世。在研究過程中,這個神秘鈾立方背後的故事令人震驚。實際上,德國在戰爭期間已經可以創建一個核反應堆,但是由於不同研究團隊之間的競爭,該項目最終未能成功。
這個故事要從由特勒打造的核反應堆說起,在二戰結束時反應堆被美軍拆解一空,之前被納粹埋在地下的664枚放射性立方體也隨之被運到了美國。雖然當時這座核反應堆中的放射性物質數量不足以讓其全力運轉,但由科斯教授領導的團隊在納粹文件中發現,德國其它地方還藏有足夠多的放射性物質,足以讓核反應堆達到完整運力。這些額外的放射性立方體當時由另一支研究團隊掌管,但如果當時雙方科學家能夠將自己所有的鈾合並到一處,就能離成功更進一步了。多出來的這400個神秘立方體在戰後便流向了黑市,而從反應堆內部取出的大部分立方體在運到美國後,大多也隨著時間的流逝不知所蹤。
在收到其中一個立方體後,科斯教授的好奇心不禁被激了起來。他與同為馬裡蘭大學研究員的米裡亞姆·希伯特組隊,聯手調查這座核反應堆的曆史,自此之後,他就一直致力於揭露這座核反應堆的曆史,以及追查其餘殘留部分的下落。
這座b-viii核反應堆由納粹科學家於二戰後期建於柏林,但最後被遷到了德國西南部的海戈爾洛赫鎮,納粹當時修建的實驗室規模較小,僅僅位於該鎮教堂地下存放馬鈴薯和啤酒的地窖中。如今,這座地下設施的殘餘部分對公眾開放展覽,被改建成了一座名為“原子地窖(atomkeller)”的博物館。參與這座核反應堆建設的德國科學家中,也包括作為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的理論科學家沃納·海森堡,他最終被盟軍於1945年俘獲。
這座反應堆的‘心臟’由664枚鈾立方體組成,每個邊長5厘米,科斯教授持有的那一枚也是如此,它們被排布成吊燈狀,彼此由航空纜線相連。反應堆核心由金屬包覆的石墨殼包裹,並被置於一個由混凝土砌築的水罐中,鈾立方體構成的“吊燈”則被懸掛於重水中,以便調控核反應的進行。如今這座被盟軍拆解損毀的b-viii核反應堆的複原體,就陳列在海戈爾洛赫的原子地窖博物館中。這些立方體網絡的核心則是中子輻射源,隨著中子轟擊立方體中的鈾235原子,這些原子便會隨之分裂,釋放出大量能量和三個中子,而這三個新生成的中子又會轟擊另外三個原子……一生二、二生三,形成鏈式反應。核反應釋放出的能量多達任何化學反應的數百萬倍,核裂變產生的能量反過來又可以將水轉化為水蒸氣,進而驅動渦輪、產生電能。
據說,這次實驗是納粹最後一次,也是離成功最近的一次嘗試製造能夠自行維持運作的核反應堆,但當時核反應堆核心中的鈾不夠多,無法實現這一目標。為達到自行維持運行的核反應堆所需的臨界質量,所需的鈾立方體至少需為已有數量的1.5倍。雖然海戈爾洛赫的664個立方體還不夠多,但當時在德國彆處其實還有另外400個放射性立方體,由另一支研究團隊所有。如果能把這些立方體加在一起,納粹科學家就有了足夠多的鈾,至少能讓位於海戈爾洛赫的核反應堆實現全麵運轉。
如果德國人當時能把資源結合起來,而不是分彆由兩支相互競爭的研究團隊持有,他們也許真能建成一座運行正常的核反應堆,德國的核研究項目相互分散,且構成競爭關係;而在萊斯利·理查德·格羅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將軍的領導下,美國的曼哈頓項目則眾誌成城、齊心協力,這一點是德國和美國核研究項目之間最大的不同。
不過,當時阻止德國核試驗成功的還有其它因素。就算另外400個立方體真的運到了海戈爾洛赫、放進了反應堆中,德國科學家還需要更多的重水,才能讓反應堆正常運行,而早在1943年,盟軍就炸毀了納粹位於挪威維莫爾克水力發電廠內部的重水生產設施,挪威抵抗軍後來又擊沉了將電廠剩餘的所有重水運往德國的貨輪。至此,雖然德國是核物理的起源地,核研究也比美國早了將近兩年,但一直到戰爭結束時,德國都未能造成迫在眉睫的核威脅。
科斯教授在2013年收到那枚神秘的立方體時,不禁大吃一驚,他借助曆史書上粗糙的黑白照片,認出了這是什麼東西。這枚致密的鈾立方體重約2.3千克,送給他的時候,外麵包著一層褐色紙巾,並被裝在一隻小小的布製午餐袋中。就它的大小來說,它的重量顯得格外驚人。每次看不知情的人第一次拿起它時的反應,都覺得格外有趣,科斯教授首先要做的是確定這枚立方體是否真的來自於海戈爾洛赫的核反應堆。
這枚立方體的表麵遍布凹痕,和上世紀40年代的早期鈾處理技術一致,兩側的凹槽可能是用來拴係纜繩的。研究人員還對這枚立方體釋放出的伽馬射線能量進行了測量,以此確認它是否的確由天然濃縮鈾製成,但這枚立方體釋放出的伽馬射線並不是由放射性同位素銫137釋放出的那一種,說明它從未被用在正常運行的核反應堆中。和立方體一同寄給科斯的那張揉皺的紙條上麵寫著:“寧格送上的禮物”,羅伯特·寧格(robert nininger,紙條上的名字似乎拚錯了,比正確拚法多了一個‘n’)曾是參與製造美國第一枚原子彈的曼哈頓項目的專家之一。
據寧格的遺孀稱,他的確曾經持有一枚鈾立方體,後來轉送給了一位朋友,在此之後,這枚立方體可能數度轉手,最後到了科斯教授的手中。
戰爭臨近結束時,美軍像其它盟軍一樣,也發起了對納粹科研項目進行尋獲和利用的阿爾索斯任務,德國核研究項目就是這一行動的關鍵目標。1945年4月20日,阿爾索斯行動部隊占領了海戈爾洛赫鎮,並將核反應堆拆卸開來,士兵們發現,納粹科學家手中還掌握著核反應堆的隱藏部分及相關數據。他們在糞坑中找到了一隻裝有文件的焊接卷筒和三筒重水,在占領該鎮一周後,他們又在海戈爾洛赫鎮周圍的田野裡發現了埋藏的1.4噸鈾立方體,隨後,這些立方體被運到了美國,而它們最終下落如何,竟逐漸成了一個謎團。科學家們如今正展開行動,試圖追蹤海戈爾洛赫反應堆其它立方體的下落。
除了追蹤送到美國的立方體外,科學家們還迫切地想知道另外400個立方體最終命運如何,這些立方體戰後流落到了歐洲黑市上,被當做價值不菲的寶物秘密轉賣。目前已經有10個立方體的位置被確定,其中一枚現由哈佛大學持有,還有一枚由華盛頓史密森學會所有。科學家們正鼓勵知情者們通過電子郵件與他們取得聯係,希望能儘可能多地和接觸過這些立方體的人談一談。科斯教授現在準備把自己的立方體借給一所博物館,讓公眾得以一瞥它的真容,這可能是幫助找到剩餘這些神秘立方體的一個好方法。”——改摘自《納粹建核反應堆剩餘的神秘“鈾立方體”下落不明,科學家們正在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