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水喉(1 / 2)

從1983開始 睡覺會變白 5257 字 8個月前

“每年金像獎典禮的花費,要四五百萬港幣,包括嘉賓的接待、典禮、酒會活動。

這筆錢通常來自電視轉播權和讚助,近些年行業衰退,經費上很拮據的。今年電視台隻肯出50萬,根本不夠嘛!”

“電視台為什麼壓價呢?”

“收視率低,低就招不到廣告,招不到廣告隻好壓轉播費。最後由香港電影基金撥出二百萬,才解了燃眉之急。”

“那也不太夠啊?”

“對啊,所以一切從簡。有個頒獎嘉賓,我不講是誰了,她就很體諒,表示自己拿一半的接待費。

哇,以前怎麼敢想?就很尷尬。”

在剛落成的香港電影資料館內,文化沙龍的樣式,底下有些媒體和觀眾。

台上五人,包括許老師。

講話的正是舒琪,他雖然發起了金像獎,卻早已遠離了組織者角色,由“香港金像獎協會”全權負責,現任主席是程龍。

他直言不諱,道:“去年票房第一《碟中諜2》,3613萬。第二《玩具總動員2》,3573萬。第三才是本地片《孤男寡女》,3521萬。

這種情況一點不奇怪,整個行業都在下滑,民眾對電影的熱情消減。原因老生常談,海外市場丟失,不守商業信譽,作坊式生產等等……

其實港片的水準並未下降,但外部變化太快,我們沒有跟上,還是老腦筋。”

“那你對今年的《少林足球》怎麼看?”

“票房肯定會爆,但治標不治本,我對香港電影持悲觀態度。”舒琪道。

“陳先生有什麼看法?”主持人問。

“我想說體量這個概念,現在各地市場都受到好萊塢衝擊,香港、台灣的體量都不夠強大,爭不過人家,市場隻能被搶走。

但並不完全是壞事,華語電影,我指的是商業片,缺乏專業精神和工業化製作。我們要學習好萊塢的長處,用來發展華語片。

比如哥倫比亞,我擔任亞洲區的製片總監,我們出資金,集合華語電影人才,拍攝優秀的本土作品,或國際化作品。

我覺得是目前的出路。”陳國傅道。

“那你不怕對好萊塢形成依賴,尾大甩不掉?”許非笑道。

“等我們掌握了先進的理念和製片模式,自然就不用依賴嘛。”

“可你沒資金啊!你現在靠好萊塢投資,等自學成才把人家一甩,拍拍胸脯說行了……可錢呢?錢從哪兒來?”

“我認為是這個邏輯,我們交流一下……”

舒琪扶了扶眼鏡,道:“陳先生的意思是,我們先借助好萊塢的力量學習、提升,先出好作品。

既然好作品有了,投資方的信心也會增加,到時候環境也會變好。”

“對對。”陳國傅點頭。

“環境指什麼?”

“市場。”

“哪裡的市場?香港?台灣?乾掉好萊塢,搶回最高票房1.14億的本土市場?你們有信心打贏《鐵達尼號》?

還是說服老板投資5千萬,拿個6千萬的票房?或者搶回東南亞自留地,或者像嘉禾那樣進軍美國?”

“……”

全場尷尬。

香港票房最高的是《鐵達尼號》,1.14億,被本土電影人視為天塹。而台灣、東南亞以前是港片的主要銷售地,現在也被好萊塢攻占。

許非毫不留情的揭短,讓底下議論紛紛。

主持人見狀,趕緊道:“這位許先生我再介紹一下,大陸的著名電影人,出品過《風聲》《天下無賊》《天龍八部》等等。

許先生,你談談你的看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