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已經有設計圖,我不重複了。
而書中有一段描寫,說無人駕駛的智能汽車,行駛在一座巨大複雜的環狀立交橋上。
車的時速都超過百公裡,但車間距隻有兩米。也就是說,在智能駕駛下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
而這輛車衝向一個岔路口,眼看要撞入另一條車流時,車流中正好出現一個空檔在迎接它。
人工智能把公路的利用率發揮到極致……”
——————
負責設定的作家貼上一張概念圖,正是剛才所述的場景:
一座環狀立交橋,每輛車在高速狀態下,始終保持著均等距離。於是,立交橋形成了一個汽車瘋狂大轉盤。
砰砰!
作家又敲黑板,寫上“智能,科技產品”幾個詞。
“我們擁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它的政治,SORRY沒有政治,經濟、文化、民眾生活都要有所體現,哪怕隻體現一點點。”
“今天我們討論的就是,當時可能會出現哪些科技產品?”
“故事發生在近未來,不需要太過誇張。大家暢所欲言,也許誰的一句話就會激發靈感。”
咦?
這道題我會!
許老師眼睛一亮,小愛你好!SIRI你好!實體仿真娃娃你好!
但他沒有吭聲,因為不稀奇。
縱觀以前的科幻電影,在這些科技產品上一向不缺乏想象力。
果然,有說智能腕表的,有說智能眼鏡的,有說虛擬現實技術的……宛如1958年那部《十三陵水庫暢想曲》裡,想象的ipad、筆記本電腦、視頻通話……
“許總有什麼建議?”
七嘴八舌議論完,目光轉向許老師。
許非笑道:“我沒什麼具體意見,就是突然想到兩件事。一個是你們設計的這些產品,除了完善世界觀,還要起到作用。
比如某一樣東西,在**時刻、在危險時刻,起到了逆轉結果、保護主角的作用。
跟劇情結合起來,更有代入感,不然就成展銷會了。”
“第二個,時代感。
故事在近未來,但觀眾在當代。可以設置一些小橋段,讓觀眾會心一笑。”
“比如呢?”作家問。
“比如現在的流行歌曲,在電影裡就成老歌了。比如電影裡的孩子,不認識蠟燭,不認識手電筒。
這種時間跨度的反差,會更有趣味。”
“……”
幾個搞設定的想了想,齊齊點頭,表示理解。
…………
張國師等人在象山待了十天左右,告辭離開。
離開時,皆惆悵。
他們也想拍這樣的電影,但他們知道,自己還搞不了這樣的電影。
《地球大炮》可以說是許非憑借自己的財力、積累、人脈硬砸出來的,生生趟出一個電影工業的火種。
幾人走後,許非更靜下心。
完美履行了一個監製、製片的職責,跟徐克和那些夥計一起,沉浸其中,加緊籌備。
亦有源源不斷的廢稿、成圖,以及從彆處、從當地打造的道具送過來。
《地球大炮》越傳越邪乎,然後突然某一天,省裡來通知:
領導要來視察!
呀嗬!
許非隻好準備接待。
接待過程404,404,404……
折騰完這件事,不知不覺他已經待到了5月,終於回了趟京城。
(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