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魏國一刀,拿下襄陽,進而吞並南陽,把整個荊州都收入囊中,孫大帝恐怕做夢都能笑出聲來。
現在關中大軍已經控製了嶢關,武關的修複,可以不用像潼關那般趕工期。
“你不急,但有人著急。”張小四從馮君侯懷裡抬頭,“在你去北邊巡視的日子裡,漢中那邊,已經同意了給丞相立廟。”
馮君侯聽到這個,立刻睜開了眼,甚至坐了起來:
“怎麼回事?”
不應該啊!
從李邈被殺就可以看出,小胖子在對待丞相這個事情上,應該和曆史上沒有什麼兩樣。
曆史上的小胖子,確實給丞相立廟了。
但一開始的時候,他是不同意的。
後來朝中一直有人進勸,民間百姓常年在路邊祭祀,小胖子這才同意在漢中立廟。
就為這個事,小胖子還被某些人噴了,說什麼君不君,臣不臣,不符合規矩。
馮君侯也曾暗示過張小四,想要推進這件事。
但被張小四罵了一頓。
所以後來也隻能是安慰自己,反正遲早的事,告訴自己不要著急。
沒想到,這才巡視一圈回來,漢中那邊居然就真答應給丞相立廟了。
“陛下打算在哪裡給丞相立廟?”
“還能是哪裡?自然是藍田縣,就在丞相所葬的山下,方便百姓前去祭祀。”
“原因呢?”
馮君侯低頭看向繼續伏在自己胸膛上的張小四。
青絲散開,猶如瀑布般,不但把馮君侯的胸膛遮掩住,連榻上也鋪了一部分。
進入賢者時間的馮君侯,並沒有被眼前的美景所誘。
雖然沒有張小四的政治天分,但身處高位久了,敏感性還是有一些的。
對於朝廷這麼快就下令給丞相立廟,總覺得有些不太對。
張小四打了個嗬欠:
“丞相實現了先帝還於舊都的遺命,難道還沒有資格立廟?”
當然有,就算沒有實現先帝遺命,小胖子不也一樣給立了?
“就是感覺有點快,難不成朝中有人提議,天子就立刻允了?”
張小四搖了搖頭,青絲如同波浪般起伏:
“可不單單是朝中的人提出來的,而是蜀地各方縣吏皆有人上書,隻言百姓得知丞相去世,多聚於道旁私自祭祀。”
“民心所向,天子難道還會違背民意?”張小四再次仰起頭來,露出脖頸雪白的一片,“我當初說什麼來著?”
“朝中有人比你要急得多,這個事情,你根本就不用操心,自會有人幫你辦了。”
馮君侯忍不住地伸手過去,讓柔膩充滿手掌,同時問道:
“帶頭的是誰?”
“巴郡太守向寵。”
“原來是他。”
巴郡郡治江州,原本是李嚴苦心經營的老巢,後來丞相來了個釜底抽薪,想辦法把李嚴調走,或者也可以說是逼走。
後麵又把向寵調了過去任太守。
能在那種情況下,接任巴郡之位的,必然是丞相最信任的人。
更何況此人的名字,也曾在出師表上出現過。
畢竟先帝親自提拔起來的人,已經沒有幾個了。
而受到先帝和丞相同時肯定,又還在世的老臣,向寵正是其中之一。
此時他帶頭上書,建議給丞相立廟,倒也算是合情全理。
“所以你要抓緊把武關趕快修複。”
馮君侯一愣。
他實在想不明白,明明說的是給丞相立廟的事,怎麼又繞回來扯上武關?
“哎呀笨死了!”
張小四嫌棄地打了他一下,“丞相受先帝遺誌,要興複漢室,還於舊都。”
“現在長安已經光複,陛下又給丞相立了廟,不正說明陛下要矢誌繼承先帝與丞相之遺誌麼?”
馮君侯一聽,頓時就驚了。
這他麼的!
一種來自後世的強烈熟悉感是怎麼回事?
我們是接班人,繼承
“還於舊都?”
“對,給丞相立廟之後,下一步,估計陛下極有可能就會來關中祭祀,然後”
馮君侯截口接下去:“然後就是遷都長安。”
怪不得催著修複武關呢。
彆的不說,這個操作玩得確實溜啊。
既作出了對民意從善如流的明君姿態,又給自己套上了繼承先帝與丞相遺誌的光環,同時順理成章地推動還於舊都。
誰讚成?
誰反對?
按理來說,遷都乃是國之大事,須得慎之又慎。
沒看到魏國,明明偽帝一直呆在許昌,但就是不敢明著說要遷都。
漢中這一波操作下來,把阻力減到最低,可謂四兩撥千斤。
張大秘書點頭:“阿郎明見。”
接著她有些憂慮地說道:“隻是長安殘破,匆忙間,就怕建起來的行宮太過簡陋。”
又要修複武關,又要建皇宮,這可不是小工程。
可得耗不少國力民力。
但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隻要真正遷都長安,季漢就算是有了三興的氣象。
至少魏國那邊,再也不能碘著臉說自己是天下正中,天下正統啥的。
關中和河東都沒了,還正中個屁!
而對於季漢來說,還於舊都,那就是大大振奮人心之舉。
非但能讓忠義之士看到了希望,而且還能震懾那些搖擺者,讓他們不敢輕易下注魏國。
最重要的是,遷都長安之後,阿鬥的位置,就算是牢不可破了。
“行宮就算是再簡陋,陛下隻怕也願意住吧?高祖皇帝定都長安之初,又何嘗不是連拉車都找不到同色的馬匹。”
由漢中攻入三輔,平定關中後定都長安,這份履曆和高祖皇帝幾乎一模一樣。
單單憑這份履曆,小胖子在曆史皇帝排名上就能進步了不少名次。
要是真能借關中地利,仿高祖皇帝東進統一天下。
那就是與高祖皇帝、光武皇帝看齊的功業。
真要這樣,彆說是暫時住得簡陋點,怕是住茅草房他都願意。
就算他不願意,恐怕張皇後也會想儘辦法讓他去住。
馮君侯拍了拍張星憶光滑的後背:
“不用擔心,你給漢中去個信,讓宮裡把牛娃派過來,我再調些工程隊,還有南鄉的工匠。”
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大漢所能掌握的爐火溫度,越來越高。
煆燒水泥出窯合格率,雖未能達到量產,但給自己的連襟搞一座行宮,想來還是可以的。
張小四又打了一個嗬欠,眯起眼睛,大概是太累了,想要昏睡:
“好,妾聽阿郎的就是。待天子遷都長安,我們的婚事,就要提上日程了,阿郎也得早些準備。”
馮君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