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農業活動為主的北方地區,為什麼把過過冬叫作貓冬?
因為地裡沒有活了,天太冷,啥也乾不了,所以隻能蹲在家裡,想辦法取暖。
連續幾場大雪過後,幾乎徹底把關中的人類戶外活動給封住了。
特彆是像馮君侯這種,宅子大,又燒有暖炕,房裡還添了新人。
若非是為了保持身體狀態的需要,還有虎女的監督,他甚至想連早起鍛煉都免了。
當然,關中幾乎已經沒有了人類的戶外活動,就說明還是的。
普通老百姓沒有能力在這麼冷的天出門。
但終究還是有能力在戶外保暖的人
比如說朱據,這個孫大帝的女婿。
同行的還有趙廣和楊千萬現在馮君侯身邊,他們一個是鐵甲騎軍的將領,一個是輕裝精騎的將領。
“楊將軍,這麼冷的天,大漢的騎軍居然還能發起衝鋒,確實比魏國騎軍強多了。”
站在高處,看著下邊的騎軍不斷地變幻著隊行,忽而聚攏,忽而分散,朱據不由地驚歎。
大吳這些年來,多是在冬日和春日時北上。
原因之一就是在這兩個季節魏國的騎軍沒有辦法發揮出最大的威力。
冬日的時候,騎馬飛奔光是冷風刮在臉上就能讓人感覺有如刀割。
更彆說拿著武器騎上飛奔。
隻要凍得厲害一些就能讓手都會沒了知覺,根本無法握緊兵器更彆說是在馬上揮舞武器。
至於春日,自然是因為淮南多春雨,整個春日地麵多泥濘。
雖然對大吳的步卒來也說是麻煩,但春日江河河水的增多,對大吳的舟師有利。
而魏國的騎兵在泥濘的道路上,根本跑不起來,更彆說是跨過恢複了水位的水網。
“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魏賊的精騎會屢屢敗於馮君侯之手。”
朱據貪婪地看著下麵仍是跟隨旗鼓不斷變幻的騎兵陣列忍不住地發出驚歎。
說實在話,若不是有人親自講解就算是自已親自進入漢軍的騎兵營,也不可能完全了解養一支騎兵需要下多少功夫。
特彆是像養馮君侯麾下這等精銳騎兵。
喂馬的草料與精料騎卒臉上的油脂手裡的手套,小至一塊馬蹄鐵,大至騎卒的披甲兵器。
按漢將的說法那都是有講究的。
有一些東西隻有興漢會有能力給軍中大規模提供。
而這些東西中,可能一個小小的改動就能改變整個戰局。
很嚴格很精細完全不同於步卒。
現在,漢國把騎軍所有的細節都展示在自已麵前沒有一絲保留坦坦蕩蕩。
知道了這些東西,就算大吳沒有辦法像漢國那樣組建起大規模騎兵。
但至少再次麵對魏國時也會知道應當去應對。
冰冷的天氣裡,朱據心裡一片火熱。
回到自已的居住他不顧勞累,立刻就拿起紙筆,記下了今日的心得。
下了大雪之後,意味著已經是進入了深冬。
日子一天天過去,建興十五年最後一個冬日,大漢天子阿鬥發了一道詔令,下令讓群臣擬定一個新年號。
然後在元旦的大朝會上,最後選定了“延熙”這個年號。
事情到了這一步,但凡有資格朝堂之事的人心裡都明白一件事:
天子在這個時候改年號,那就意味著明年,十有八九是要遷都長安了。
由此也可以看出,雖然丞相去世了,但關中有馮君侯坐鎮,諸事還都比較順利。
與連襟操心新年號與遷都不一樣,馮君侯在元旦時,很是高興地和自已的妻妾孩子好好過了一個新年。
給孩子們彌補了這幾年的遺憾。
這幾年來,馮君侯東奔西跑,南征北戰,雙雙和阿蟲的童年裡,大人與阿母的陪伴是很珍貴的回憶。
還真如關大將軍所言:
享了他人享不到的公侯之家的待遇,就當有公侯之家的承擔。
剛剛進入延熙元年,關中的雪才開始融化,朱據就迫不及待地派出人馬,加急給建業送信。
他要把自已在漢國的所見所得,全部告訴吳大帝。
這本是為君上所想的好意。
沒想到信剛一送到吳大帝手裡,就差點被撕碎了。
“多少?一匹鐵甲騎兵需要這般多錢?怎麼可能?難道他想讓朕把大吳的將士都解甲歸田,隻養這一支鐵甲騎軍?”
吳大帝看著信上所說的錢糧數目差點當場犯了高血壓。
對於騎軍太過耗費錢糧這個事情孫權其實心裡是有準備的。
但就算耗再多的錢也阻擋不了他想要組建騎軍的心。
要不然也不至於幾十年如一日地想要交好遼東。
除了是想讓聯合遼東,南北夾擊魏國從遼東取得馬匹,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魏國精騎,一直是壓在吳國頭上的一把利劍。
鋒銳無比,偏偏又讓孫權無可奈何。
漢國鐵甲騎軍的出現,終於讓孫權看到了一線希望。
三千就可踏破十萬軍。
三千而已!
漢國有了涼州與隴右,在孫權想來,就算馬匹全部要從漢國那裡買,咬緊牙關,怎麼說也能湊齊三千鐵甲騎。
所以他才願意把吳國的鎮國重器對漢國開放。
說句真心話,如若漢國能幫大吳建成鐵甲騎軍,孫大帝甚至願意把吳國造船技術作為交換。
正是懷著這樣的心思,所以孫大帝這才選了又選,選出一個在他眼中堪比呂蒙,文武皆備,同時又是他所能信任的女婿前去漢國。
沒想到這個女婿去漢國這麼久,送回來的信息,居然是要花錢。
而且是花大錢。
怎麼個大法?
大吳一半的賦稅才能養得起這支三千人馬的鐵甲騎軍。
這是瘋了嗎?
大吳可是有三州之地!
而蕭關一戰前的漢國呢?
不過是一州加隴右。
而且那個時候隴右才拿下來幾年?
雖然仔細想想,蜀地這十幾年來,似乎一直都很有錢。
但它就是再富,也不可能豪富至此,能拿出這麼多錢糧打造出這麼一支鐵甲騎軍吧?
就諸葛孔明生前那副節儉模樣,他舍得如此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