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2章 籌碼(2 / 2)

蜀漢之莊稼漢 甲青 10969 字 10個月前

校事府不同於其他朝臣。

陛下的信任,是校事府的立足根基。

不管事情有多困難,隻要是陛下交代下來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好。

“最好是,”呂壹的聲音變得陰惻起來,“讓校事府可以合情合理地插手鐵甲騎軍的事。”

秦博一驚:“如此一來,隻怕朱據”

呂壹語氣幽幽:“領軍的事情,我們不懂,但錢糧這種事情,朱據同樣不懂。”

“他領他的軍,但鐵甲騎軍耗費之事,吾等可不能讓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呂壹目光陰冷地看向秦博,“你要多多打聽,最好,能親自詢問馮君侯,看看具體是個什麼情況。”

秦博這一回聽出來,呂校書這是說,若是自已沒有辦法,可以去問馮君侯有沒有辦法荊州屯田,就是籌碼。

雙贏的事情,相信馮君侯也會很樂於見成不,應該說是三贏,四贏。

畢竟還有荊州世家,現在再加上荊州軍中將士終於也可以摻上一腳。

贏麻了!

這件事情裡的唯一代價,不過是區區一個朱據而已。

反正朱據與馮君侯又素無交情,我們吳國都願意,沒道理馮君侯不願意。

“下走明白了。”

秦觀對著呂壹拱手行禮。

呂壹這才滿意一笑。

萬裡之外的馮君侯並不知道吳國內部的齷齪事,就算他知道了,也不會在乎。

在原丞相長史楊儀投敵之後,他就知道,雖然大漢已經把魏國打了個半殘,甚至魏國內部也開始分裂。

但孫大帝麵對得到了大漢先進姿勢的魏國,隻怕會更加束手無策。

大漢丞相在時,丞相府有兩個長史。

一個是隨軍長史楊儀,一個是留府長史蔣琬。

顧名思義,隨軍長史楊儀,是跟隨丞相領軍在外。

長史就是相府之中,丞相之下的第一人。

按理來說,若是丞相不在的時候,大軍確實應當由長史暫時統領。

所以原曆史上,有陰謀論說,丞相本來是讓魏延接替自已領軍。

結果楊儀在丞相死後,置丞相遺囑於不顧,勾結了軍中各部大佬,排擠魏延,這個是有些站不住腳的。

因為不管是從法理上,還是從程序上,丞相長史確實是最適合接替丞相暫統大軍的人。

除非魏延能像馮君侯那樣,獨領一支大軍在外,不屬於相府屬官,地位超然。

這也是丞相就算知道馮君侯年紀尚輕,資曆還不太夠,仍要堅持讓他接替自已統領關中大軍的原因。

隻要程序到位,至少在大義的名分讓人挑不出毛病。

而且丞相也相信馮君侯的能力和大局觀。

雖然在這個曆史線上,馮君侯成了接替丞相掌管關中大軍的人,而非原曆史上的楊儀。

但在此之前,楊儀這個隨軍長史,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接觸到大軍的大部分機密。

馮君侯有理由相信,魏國有了楊儀帶過去的那些機密。

再加上被大漢騎兵暴打的教訓,還有暴打吳國的經驗。

就算魏國不能還原出大漢鐵騎,但魏國騎兵在戰力肯定會有一個質的提升。

就憑孫十萬的名聲,原版的魏國騎兵他都打不過,要是再來一個魏國精騎ps,怕不是要進化成孫百萬?

不過想想,想要進化成孫百萬,那不得把整個吳國的男丁都加起來?

馮君侯向來心善,不忍眼看著吳大帝變成孫百萬,故而自然是把大漢的騎兵成軍之法傾囊相授。

隻是這麼一來,漢魏吳三國之間的軍事代差,就會被極大地拉近如果吳國當真能把騎兵組建起來的話。

不過就算吳國沒有成功組建騎兵,馮君侯也不在乎。

隻要他們知道怎麼對付魏國可能出現的新式騎兵就行。

反正馮君侯心裡,壓根就沒有對吳大帝有過太大的指望。

不管吳國人願不願意承不承認,三國鼎立到現在,局勢已經明朗化:

一統天下的主角,不是漢就是魏,吳不過是個配角。

除非吳國能突破合肥,或者襄陽也行。

這兩個地方,是魏國壓製吳國的支撐點。

吳國拿不下這兩個地方,那就隻能永遠被壓製在南邊。

否則,就算吳大帝想再來一次背刺大漢,那就隻能是攻打永安了。

如果說合肥和襄陽是困難模式,那麼永安就是地獄模式。

本來魏國還有第三個支撐點,是用來壓製季漢的,那就是祁山。

可惜的是,有了某隻土鱉的幫忙,大漢丞相的第一次北伐,終是永久地拿下這個關鍵點。

魏國在失去了祁山堡之後,這些年來,在西邊戰場一直是惡夢連連。

吳大帝自然是把這一切看在眼裡,所以想要攻下合肥的心情,就越發地迫切。

呂壹是吳大帝的貼心人,又善揣摩上意,又怎麼會看不出吳大帝的這點心思?

作為一個幸臣,呂壹對國家大事本就沒有什麼見解。

所以他更不知道如何領軍幫陛下拿下合肥。

但這麼多年來,陛下年年領軍北上攻打合肥,都未能拿下此地。

在呂壹看來,光靠大吳的將士,陛下怕是難以如願。

但這世間,辦法總是比困難多。

比如說可以讓盟國幫忙?

馮君侯乃是天下名將,這些年來,攻城掠地,攻無不克。

關中一戰,轉戰萬裡,更是震驚世人。

更彆說表裡河山,有多少險關要城?

憑什麼人家就能攻下來?

既然吳漢乃是同盟,馮君侯現在連鐵甲騎軍這等國之重器都願意教於大吳。

那麼問一下他有沒有辦法攻下合肥,又有何妨?

校事府幫陛下刺探朝臣與地方的情況,收集情報就是本能。

現在吳國上下,現在都隻顧盯著漢國的鐵甲騎軍。

但根據校事府打探的消息來看,漢國,或者馮君侯手裡,還有一種攻城利器。

當年蕭關一戰,馮君侯用三千鐵騎大破魏賊十萬軍營,為世人所矚目。

但卻少有人注意到,在關中一戰出儘風頭的關家四郎,其實早在蕭關之戰露過麵。

那個時候,關四郎領著偏師,卻能在短時間內連破賊人兩個要城。

據某位與興漢會關係密切,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馬先生曾無意中提起:

關四郎所用的,正是一種名為石砲的攻城利器。

發動時聲如降雷,砸地立陷,任你什麼大城堅城,都經不起此等神器打擊。

吳國那些將軍,拉不下臉來請教,但對於呂壹來說,根本無所謂臉皮。

隻要能讓陛下高興,臉皮算什麼?

但呂壹也知道,就算是吳漢同盟,馮君侯也不是什麼大善人,沒有理由會無故幫忙,更彆說這等神器。

所以,這就要看自已開出的籌碼能不能打動對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