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熙二年的最後一個月,左將軍朱據終於趕在大朝會之前,回到了建業。
朱據回到建業後,就立刻請求入宮麵見陛下。
這些日子一直沉浸在溫柔鄉的孫大帝,得知朱據不遠萬裡回到江東,第一時間就接見了他。
“臣據, 拜見陛下!”
“子範請起。”
孫權的心情不錯,親自上前扶起朱據,上下打量了一下他,笑道:
“子範去長安已有兩年了吧?在那邊過得還習慣否?身體可還安好?”
原本對於自己沒有提前請示陛下,就自作主張回來的朱據,看到孫權這個模樣,心裡頭就是一鬆。
同時還有些感動:
“有勞陛下關心, 臣一切都好,隻是有些過於想念陛下。”
“臣蒙陛下的信重, 被派往漢國學習騎戰之法。這兩年來,臣牢記陛下教誨,一刻也不敢鬆懈。”
“此次著急回來,實是有緊急之事,還望陛下恕罪。”
孫權哈哈一笑:
“子範何須如此?吾雖未能親見汝等在漢國是個什麼模樣,但吾與漢國天子之間,通信從未間斷。”
“漢國天子可是對你一直備有讚賞呢,說你才兼文武,通達治體。”
“聽說就連那馮明文,亦時常在漢國天子麵前提起你,讚你謙虛接士,不愧是江東俊傑。”
朱據聽著前麵的話,還想著要謙讓幾句,沒想到陛下竟是提起了馮明文。
更沒想到,馮明文竟是對自己有這等評價。
想起馮明文無論是對大吳還是對自己,皆是坦蕩無私, 而自己呢, 卻是欺瞞對方, 私吞秘物。
朱據原本還有些激動的心情,一下子就落到了穀底,同時有些羞愧地低下頭。
感覺到朱據的情緒明顯變化,孫權不禁有些奇怪:
“子範,你這是怎麼啦?”
朱據苦笑:
“陛下,臣這次回來,其實最大的原因,正是因為馮明文。”
孫權看到他這個神色,不禁一皺眉頭:
“你先坐下,慢慢道來,那馮明文究竟怎麼了?”
“你前番來信,不是說馮明文沒有藏私,讓人悉心教導軍中騎軍之事麼?”
“莫不成,這些日子,馮明文做了什麼陰詭之事,借此阻止大吳組建騎軍?”
不怪孫大帝這般想。
雖然漢國取得關中之後,劉禪也算是有了知人善用的賢名。
但同為帝王,孫權又豈會不知,漢國國事,前有諸葛亮, 後有馮明文。
阿鬥不過是坐享其成。
說阿鬥是信厚之君,孫權倒還沒什麼話說——畢竟光是給諸葛亮立廟這種事情,孫權自認是做不到的。
但要說把漢國眼下的興盛局麵,歸於阿鬥身上,還不如說是歸功於諸葛亮與馮明文。
如今諸葛亮已亡,馮明文就是漢國權柄最大的重臣。
再加上馮郎君馮鬼王小文和的名聲,大吳能不能順利組建騎軍,還真就是在馮明文一念之間。
朱據順著孫權的意思,坐到位置上,然後長歎一口氣,低聲道:
“陛下誤會了,臣此次回來,與馮明文有關,卻是與騎軍無關……”
“嗯?”孫權一愣,“什麼意思?”
朱據抬起頭欲言,然後看了看左右,又止住話頭。
孫權的目光微微一凝,再看看朱據的神色,明白過來,對方接下來要講的事情,可能甚是機密。
他揮了揮手,讓所有宮人都退出去,然後這才看向朱據。
朱據挪了挪身子,儘量靠近孫權,這才壓低了聲音:
“陛下,接下來臣要說的事情,乃是馮明文師門秘聞,不可為他人所知。”
“馮明文師門?”孫權一怔,然後眼睛驀然睜大,“馮明文師門!”
馮明文自出山以來,治軍牧民,無不可觀,領兵出戰,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近年來,更是敢稱天下才氣一石,馮明文獨占八鬥。
山門子弟,恐怖如斯。
這也導致了雖然無數人想要探知,馮明文身後的師門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竟能培養出此等豔絕天下的人物。
但懾於馮明文的名聲,讓有資格想要探知的某些人,又隻能按捺住好奇之心。
畢竟誰也不知道,強行探知某個深不可測的山門,會不會惹惱對方,從而引來大禍。
如今驟然得知朱據帶回了馮明文師門秘聞,孫權猛然就反應過來。
但見他站起來身來,大喝道:
“來人!”
門外傳來腳步聲,同時有聲音傳來:“陛下?”
“所有人,離開此處十五丈,但凡有人敢靠近一步,杖斃!”
“諾。”
確定沒有一個人能聽到兩人的談話,孫權這才轉身朱據:
“你繼續說。”
朱據也站了起來,說道:
“陛下,臣失禮了。”
他說著,開始伸手解開衣帶,脫下衣袍,再脫下裡衣,赤著胸膛。
然後他再把手放到腰間,那裡還纏著一條又寬又厚的布帶。
把厚帶子解下來,朱據用力一撕,隻聽得“嘶啦”一聲,裡頭露出了裡麵的兩本冊子。
朱據捧著兩本冊子送到孫權麵前:
“陛下請覽閱。”
孫權有些疑惑地拿起來,翻開第一本,但見第一頁寫著:
《八荒六合唯我長生訣(丹藥篇)》。
他的眼睛猛地瞪大了,呼吸也跟著粗重起來,他猛地抬頭看向朱據。
“這……這,這是怎麼回事?你是如何得到的?”
朱據自是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細細道來。
為了讓陛下知道事情的全貌,他連第二本冊子《滇國蟲穀》的大概內容,也講了一遍。
……
“原來如此,原來如此!”
孫權聽完朱據所言,已經完全抑製不住自己的激動,臉上已經露出狂喜之色。
他下意識地就把兩本冊子緊緊地摟在懷裡。
“世間原來當真有修仙之術!”
想起前些年自己派人出海之事,孫權心裡更是篤定了馮明文師門的存在:
“我就說,我就說呢,馮明文怎麼會寫出那等文章!”
想到這裡,他已忍不住念出昔日所聽到詩文: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