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的情緒波動比較大。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右夫人會突然變得有些嬌氣。
夫妻之間嘛,有吵有鬨很正常,隻要事後相互理解就好。
馮都護很理解右夫人現在的情緒。
右夫人也不是普通女子,自然也理解馮都護肩負的責任——雖然馮都護自己已經有了安享晚年的準備。
所以馮都護終究還是北行了。
畢竟現在右夫人懷了不到三個月,還有大半年時間才生產,足夠馮都護巡視北地了。
腳程快的話,估計能在年底趕回來。
不過考慮到進入十月以後,北地可能就要下雪,路不好走,甚至有一定的概率會封路。
所以過了年再回長安,也說不定。
但右夫人的預產期是明年二月底到三月初,時間應該是充裕的。
五原煉鐵工坊開工,平城又是馮家的封地,按理說確實應該去看一看。
這兩個地方,在中都護府的規劃裡,除了是教化草原胡人,化解胡人南下為禍的前沿基地。
同時還是大漢軍中兵器更新換代的重要保障,關係到未來幾年與魏國爭河北乃至中原。
雖然說就算以現在的漢軍而言,已經要比魏軍強上一些。
但有誰會拒絕自己變得更強一些?
更重要的是,隨著河東都督府的成立,魏延走馬上任,重新劃分雍州也提上了日程。
北地郡始設於秦代,為秦統一天下所置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在義渠(即後世甘肅寧縣西北),本在安定郡之西北。
漢武皇帝開疆拓土,北地郡繼續向西北擴張,正是處於安定與武威之間。
三郡有如一個品字。
後漢光武皇帝時,北地郡雖有收縮,但大部分疆土終究還在。
但到了後漢中期,因為北方草原胡人的不斷南下,以及涼州羌胡之亂的影響,北地郡領土也在不斷變小。
到了末年,竟是寸土不剩,不得不寄治到關中。
魏篡漢之後,乾脆割了三輔之一的馮翊郡一部分,把北地郡實遷到長安以北。
由寄治到遷土,北地郡至今已有近四十年時間。
而且整個後漢時期,北地郡的郡治不斷變化,難尋原跡,也不可能按圖索驥,恢複以前的模樣。
季漢現在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平定天下,而不是糾結這些末枝小事。
所以郡縣的重新劃分,自然是儘量在現有的基本上進行改動。
馮都護這一次北上的第一站,正是長安以北的北地郡。
巡視北地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把關中北邊的最後一道屏障橋山山脈,如何合理地納入北地郡的範圍。
讓橋山的防禦處於長安的完全控製之下,如此一來,季漢的中樞防備體係,才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與去藍田不同,這一次出門,帶的是兩個妾室,輪到左右夫人守家。
大漢中都護,右驃騎將軍親自出麵,沒有人敢不給麵子。
更彆說橋山的某處不知名山穀裡,還有馮都護親自燒掉的上萬胡人骸骨。
所以沒有人這麼不識趣,不給麵子。
橋山的劃分,進行得很是順利。
在北地郡呆了好些天的馮都護,還前往黃帝陵祭拜了一番。
最後這才順著秦直道,翻過橋山,進入並州的上郡。
才走到一半,就見到了聞訊過來迎接的九原都督府護軍許勳,同行的還有李同夫婦。
“還沒有回高闕?怎麼到上郡來了?”
馮都護看到他們,有些意外之色。
“五原縣的工坊不是正在伐木燒炭麼?所以就多呆了一些時日。”
也不知是不是在邊地呆得久了,許勳的麵龐變得有些粗獷,不但留起了胡須,甚至還有些絡腮胡。
已經不是在錦城的那個爭風吃醋的粉麵少年郎。
他與馮都護並騎而行,隻是控製著身下的馬匹,落下半個馬身。
“聽到兄長要過來巡視,所以也不著急回去了,乾脆順著直道過來見見兄長。”
他一邊說著,一邊示意身後:
“其實也是順便送從妹過來,因為她想要察看一下上郡的水土情況。”
上郡雖然歸於並州,但在地理位置上,更傾向於原來的朔方郡,或者與關中的聯係更為緊密。
而與並州的原有地界,卻是隔了大河和呂梁山。
再加上九原都督府的都督又是霍弋,乃是阿鬥信重之人。
所以橋山以北的上郡,也被歸入九原都督府所轄。
許勳這個都督府護軍,來到上郡,並不算是越界。
“哦?”馮都護也扭頭看向落在身後的李同夫婦,示意他們跟上來。
“你的那個輪伐輪種規劃書,寫得很不錯,若是沒有你從中協助,煉鐵工坊恐怕現在還在尋找煤炭呢。”
馮都護先是誇了一番李許氏。
李許氏這些年走南闖北,也算是見過大世麵,特彆是在隴右涼州等地呆了許久,早已習慣了騎馬。
她身著緊身窄袖的衣服,腳上蹬著一雙特殊麵料所製的短靴,方便透氣,坐在馬上,顯得頗有幾分颯爽英姿。
隻是雖然名氣已經不小,乃至被人稱為“許大家”。
但麵對馮都護,她從來不敢托大:
“妾之所學,得中都護之助甚大,中都護關心之事,妾豈敢不儘全力?”
馮都護笑笑,目光落到李同身上。
李同目光有些閃爍,不敢與馮都護對視。
雖然這麼多年過去了,而且自己也算是小舅子,但在馮都護麵前,他仍下意識地不願意與馮都護太過接近。
“你們夫婦這些年來,也算是辛苦。待北邊的事一了,你們就回長安定居吧。”
“孩子也大了,該上學堂了,多陪陪孩子。”
“你的阿姐在後麵車裡,你們這麼久不見麵,你先去見見她。”
這一句是對李同說的。
李同一聽,如聞大赦,連忙行了一禮,然後掉轉馬頭,向後方而去。
馮都護再轉向李許氏:
“這麼多年來,你也帶出了不少學生,以後有事就讓他們去做,不需要你再事事親為。”
“而且我答應過你,讓你著書立說,你也應該做好準備,把這些年來的經驗,整理成冊。”
雖然早就得到中都護的承諾,但此時聽到中都護的再次提醒,李許氏仍是又驚又喜:
“妾知道了。這一次妾到上郡來,其實就是看看秦直道的路況。”
“如何維護官道是官府的事情,妾不懂這些。但妾以為,為了防止上郡西邊的沙地向東移,威脅到秦直道,最好還是彷關塞舊事,在直道東麵,種一條防護林。”
馮都護點點頭:
“你的建議很好,回去以後,把詳細內容寫下來,送到府上,我會讓人注意一下。”
李許氏連忙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