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時候,馮都護與皇後之間,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然後馮都護就跑到藍田祭拜丞相去了,順便視察了一下武關的戰備情況。
在離開的時候,馮都護曾吩咐過,讓兩人多注意一下荊襄那邊的情況。
這本就是個有備無患的想法。
沒想到這麼快就應驗了。
武關城內,巨大的沙盤擺在作戰桌上,巨大的地圖掛在牆上。
句扶正執著長鞭,給馮都護講解武關道上的情況。
孟琰在旁邊時不時補充兩句。
草橋關的地勢,基本就是武關的一個翻版。
坐落於山澗的平地上,東西南三麵臨水,被丹水所圍繞,北麵靠著秦嶺山脈。
唯一與武關不同的是,草橋關所在的山澗,是一個狹長的小型山穀盆地。
在關中的方向,有一塊平地,與草橋關隔著丹水相望。
關中兵出武關,到了這裡,正好可以駐紮大軍。
而武關則正好相反,麵對荊襄方向,是四座險峰,極為峻峭。
武關守軍可以依靠它們阻止敵人直接來到武關城下。
正是因為這一點的區彆,注定了草橋關無法與武關相提並論。
武關距離草橋關,大概有百裡。
百裡的距離,若是在平地上,對於大漢鐵騎來說,不惜馬力的話,不過是一日可至。
武關與草橋關的這一百來裡路,全部是河澗山穀間,崎區難行。
“末將以為,這個時候並不是我們出兵的好時候,因為此時正值多雨時節,山間常有山洪爆發。”
“而武關道多是依山穀水邊而行,一旦水勢上漲,就會淹沒道路,難以通行。”
雖然知道這些話可能馮都護不喜歡聽,但句扶還是認真地提醒道:
“百裡山路,看著似乎不算太長,但實際上若是真的遇到山洪,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怕是走十天都走不完。”
所幸馮都護臉上並無不悅之色,反而是湊近了沙盤,對比著牆上的地圖。
看了好一會,這才抬起頭來,略有歎息地說道:
“孝興所言甚是,行軍打仗,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隻是這世間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哪有時時事事都能稱心?”
“此番出戰,天時未知,地利在賊,不過吾等所占者,好歹也有人和。”
“人和?”句扶若有所思地看向地圖上的荊州位置,“中都護是指南邊的吳人?”
聽說吳人此時正在攻打荊州柤中(即湖北南漳,在襄陽的西南),吸引了襄陽的魏軍。
“沒錯。”馮都護點頭,“此番出兵攻打草橋關,是應吳國所求,所以吳人會在南邊策應我們。”
與吳人南北夾擊,應該也算是一個人和吧?
“中都護,吳人,鼠輩耳,不可信也!”
馮都護澹然一笑:
“我又何嘗不知吳人不可信?隻不過這一次,是吳人有求於大漢。”
他一邊說著,伸出點了點地圖,“陸遜想要拿下襄陽,而我們,則趁機拿下草橋關。”
“隻要武關在我們手裡,則關中無礙。但若是襄陽在魏賊手裡,則南邊的吳人寢食難安。”
特彆是在大漢麵對魏國優勢逐漸明朗的情況下。
天下局勢未來會怎麼變化,大漢能不能平滅魏國,誰也不知道。
但作為吳國的決策者,孫權和陸遜卻不得不考慮這個可能性。
而且還要考慮到魏國被滅後,吳國所麵臨的最惡劣形勢。
很明顯,陸遜這一次,是打算拿下襄陽,再以襄陽為依托,構築襄樊防線。
畢竟被魏國利用襄陽壓了這麼多年,吳國就算是再頭鐵,現在也應該知道襄陽對於荊州的重要性。
“關中可以無草橋關,但荊州卻不可無襄陽。”
馮都護的手指在襄陽與南陵之間的位置劃了一個圈:
“沒了襄陽,吳國所據的荊州,可謂已失其半。”
彆看吳國在名義上控製了大半個荊州。
但有效控製區域,實際上隻在大江以南。
大江與漢水之間這一大片平原,其實是魏吳雙方的緩衝地帶。
是的,整整那麼大的一大片平原,雙方都得不到,但又不願意讓對方得到,所以寧願把它變成無人區。
江漢平原江漢平原,乃是由大江與漢水衝積而成的平原。
而大江與漢水之間的這一片平地,正是江漢平原的最精華所在。
如今卻因為戰亂,讓這片土地荒廢了二十多年。
早年魏國仍占有優勢的時候,魏軍的精騎,常常從襄陽出發,馳騁在這片平原上,襲擾南郡。
就算是孫權寫給大漢天子或者大漢丞相的信件,在經過荊州時,也有被魏國奪取的危險。
可想而知南郡的吳軍,在平原上麵對魏國精騎時,是何等的無力。
也就是這些年來,大漢給魏國的壓力越來越大,逼得魏國不斷抽調各地兵力去填補西線的空缺。
襄陽的魏軍這才漸漸少有南下了。
此消彼漲之下,魏軍日子不好過,而荊州吳軍的日子,卻是越發地滋潤起來。
特彆是荊州軍諸將,種甘蔗種得風生水起,腰包漸鼓。
又不用擔心像以前那樣,需要時時提防魏軍精騎神出鬼沒的襲擾。
而在魏國失去了關中之後,在荊州需要同時麵對西麵的漢軍和南邊的吳軍,兵力已經有些捉襟見肘。
不得不收縮兵力,更彆說派出騎兵隨意南下襲擾。
連續兩三年沒有見到有魏軍越界,吳國荊州不少人覺得,這日子真是越來越有盼頭了。
在這種情況下,陸遜或者孫權,產生了要奪取襄陽的念頭,再正常不過了。
隻要奪取了襄陽,江漢平原的主要區域,就正式納入吳國的掌握之中。
若是能好好治理一番,不出十年,荊州至少可以多出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畝良田。
到時候,說不定就能一舉擺脫荊州糧食受製於大漢的局麵。
所以,無論是為了構築更加堅固的荊州防線,以防將來最惡劣的局麵。
還是為了更好地治理荊州,擺脫大漢的製約。
吳國都有必須拿下襄陽的理由。
當然,這裡麵涉及的一些機密與猜想,並不適合公開講出來。
不過就算是馮都護沒有細說,但由於這些年來的赫赫戰功,句扶與孟琰對馮都護皆是十分信服。
如今看到馮都護如此篤定吳人這一次是真心與大漢合作,兩人自然也就不再過多懷疑。
“那依中都護所見,我們這一次出兵,當如何做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