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和樊城之所以被合稱為襄樊,是因為它們是一體的。
襄陽在漢水之南,樊城在漢水之北,兩城一南一北,隔江相望。
對於曹操時代的魏國來說,樊城的重要性,甚至猶在襄陽之上。
因為沒了樊城之後,麵對南軍,南陽就隻剩下最後一個戰略重鎮,宛城。
而且還是無險可守的孤城。
到時候,南軍就可以直接通過漢水繞過襄陽,北上中原。
所以到了曹丕執政的前期,甚至還有過僅在襄陽留守少量兵力作為前哨,以宛城為核心,以樊城為前線構築漢水防線的舉動。
可惜的是,在那個時候,孫權同樣沒有注意到襄陽對荊州的重要性。
在派出輕兵取得了襄陽之後,並沒有及時調重兵把守。
當然,也有可能是吳王有著人類的共通性:
太輕易得到的東西,往往是不願意去珍惜。
所以很快,襄陽又被魏軍輕鬆奪回。
然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隨著魏軍從襄陽南下,攻打南郡。
吳王終於感受到了在沒有襄陽之後,來自北方宗主國的父愛。
隻是這個時候,就算孫權反應過來,曹魏也已經不可能再給他機會了:
沒了襄陽的荊州南部,正如沒了樊城的宛城,無險可守——至少從襄陽一直南下到大江邊上,可謂是一路坦途。
到了曹叡時代,襄陽的戰略性地位進一步提高。
魏平帝曹叡不止一次地明確提出,襄陽與合肥,是壓製吳國最重要的兩大戰略支撐點。
而從吳王升級為吳帝的孫大帝,不知多少次夢回襄陽。
每每想起襄陽得而複失,就後悔不迭。
領著大軍來到襄陽城下的陸遜,站在樓船的最高處,看著不遠處的襄陽城牆,此時有著與孫大帝幾乎一模一樣的心情。
自從劉表把荊州郡治遷到襄陽後,襄陽的城牆就不斷地加固加高。
從漢水水麵上看去,再加上堤岸產生的視覺差,讓襄陽城顯得極為巍峨高大。
懷著複雜無比的心情,看著似乎堅不可摧的城池,陸遜不由自主地發出長長的歎息:
“由此處觀之,隻要有舟師在,北軍想要渡過漢水南下攻破襄陽,何其難也?”
“昔日若是不讓出襄陽,如今南郡何憂之有?”
荊州最肥沃膏腴的土地,因為襄陽不在大吳手裡,竟是白白荒廢了這麼多年。
如何不令人歎惜?
隻是陸遜的這個話,沒有人敢接。
看到眾人皆是恍若未聞上大將軍之語,上大將軍以下,身份最高的朱然咳了一聲,開口問了一句:
“上大將軍,現在我們已經截斷襄陽與北邊的聯係,下一步當如何?”
五萬大軍,戰船遮天蔽日,足以斷漢水之流。
如今這支龐大的舟師,橫亙於襄陽與樊城之間的漢水上。
樊城與襄陽之間,本有水寨連接。
奈何魏國水軍在赤壁之戰和襄樊之戰後,精銳儘失。
根本無法對吳國的水軍造成太大的威脅。
若不然,曹丕數次伐吳,也不至於連個像樣的水軍都湊不出來。
到了魏平帝曹叡時代,在西邊又連吃敗仗,財政緊張,就更抽不出人力物力訓練水軍。
再加上這一次陸遜來得太過突然,讓襄樊一帶那點可憐的魏國水軍根本沒有來得及做出有效的反應。
占據了絕對優勢的吳國大軍,一日之間,就衝垮了樊城和襄陽之間的水寨和浮橋,斷絕了兩城之間的聯係。
在魏國沒有衝破吳國水軍的封鎖之前,襄陽失去了北邊的支援。
“依諸位將軍看,吾等下一步,當如何攻取此城?”
陸遜沒有回答朱然的話,反是轉過身來,看向眾人,開口問道。
其實剛才陸遜感慨之語一出口,他自己就已經意識到似乎有些不妥。
所以朱然問的這個話,頗有為自己解圍的意思,陸遜自然要就坡下驢。
吳國昔前將軍朱桓,才有三年前病亡,其子朱異襲爵,繼承了其父的軍隊,這一次也跟著出戰。
朱異此時初任偏將軍,年輕氣盛,看到眾將一時沒有開口,他直接就越眾而出:
“上大將軍,末將以為,樊城與襄陽,同為一體,欲破襄陽,則須得先破樊城。”
“否則的話,若是魏賊以樊城為前哨,屯聚援軍,隻怕會阻礙我們攻取襄陽。”
陸遜聞言,澹然一笑,點頭道:
“此乃昔日關羽攻取襄樊之時的做法。關羽也算得上是少有的大將,他此等做法,自有道理。”
“朱少將軍能看到這一點,確實眼光獨到。”
說著,陸遜又環視眾人:
“還有誰有建議麼?”
有人提了一嘴:
“上大將軍,樊城可不好攻打啊!”
陸遜繼續點頭:
“沒錯。魏賊對樊城的看重,不下於襄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他又轉過身,指了指襄陽,說道:
“襄陽三麵環水,南邊有山,正好可以發揮出大吳舟師之利。”
然後再回身指了指樊城:
“但若是想要攻取樊城,恐怕有些困難,畢竟我們如今可沒有關羽當年的好運。”
關羽攻打襄樊時,正值漢水暴漲,平地水高數丈。
水位最高的時候,樊城城牆都不知塌了多少,就算是沒有塌的,也距水位不過一兩丈。
陸遜相信,若是當年換成是自己,領著大吳的精銳水軍,定能趁勢攻下樊城。
而如今,沒有山洪的幫忙,隻能靠步卒上岸攻打樊城,難啊!
陸遜說到這裡,胸有成竹地說道:
“世人皆以為,欲取襄陽,必先取樊城,這個話,其實也沒有說錯。”
“但這是對於從由北向南,攻打荊州的北軍來說的。”
陸遜再次指向樊城的方向,“當然,如果想要像關羽那般,想要由南向北,從荊州進逼中原,同樣也避不開樊城。”
“但我們不一樣。”陸遜說著,提高了聲線,似乎在提醒吳軍諸將:
“我們這一次過來,隻想要襄陽,沒想著渡過漢水北上,拿下宛城,進軍中原。”
“所以樊城,並不是非拿下不可。”
在陸遜看來,關羽就是胃口太大,想要以數萬兵力,一舉拿下樊城襄陽,乃至宛城,這才導致兵力不足用。
若不是他非要拿下樊城,以至把重兵投入在圍攻樊城上,卻以為後方的襄陽是囊中之物,耽誤了攻取襄陽的最好時機。
說不定最後漢國還真能據襄陽與魏賊隔著漢水相峙。
此時世人對樊城與襄陽之間的唇齒相依關係,遠遠達不到經曆過宋元襄陽之戰後的那種深刻理解。
畢竟秦漢都算得上是大一統,沒有經曆過南北對峙,更不知道宋元襄陽之戰,所以沒有經驗,可以理解。
若不然,曹丕也不會有棄襄陽卻又想要保樊城的舉措。
雖然此時的世人,對樊城與襄陽之間的聯係有所重視。
但時代的局限性,注定了他們沒有把襄樊看作是完全一體——就連陸遜,也不能超越時代。
事實上,陸遜能意識到依托襄陽和漢水構築防線,能更好地屏護荊州,已經算得上是極為敏銳了。
聽到陸遜的話,諸將終於明白過來:
“上大將軍,我們不打樊城?”
陸遜搖頭:
“不打,我這一次,隻要襄陽。”
而且也打不下來。
就算是能打下來,隻怕自己也要落得跟關羽一個下場。
分兵而力弱,最終還是要把到手的樊城送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