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就算是漢軍能請來天兵天將,總也該有從那裡逃回來的軍士吧?
魏將一邊在心裡強行安慰自己,一邊卻又忍不住地高喊了一聲:
“不行,不能就這麼等著,來人!”
“將軍?”
“立刻派出人手,前往舊關,詢問情況。”
“喏!”
十餘裡,一來一回,騎上快馬不停歇,一個時辰足夠了。
隻是他還沒有等到回報,負責觀望敵情的將校就已經驚惶失措地跑過來稟報:
“將軍,不好啦,賊子,賊子……”
“賊子?”魏將眉頭一皺,“賊子攻過來了?”
“對對對,他們……”
“成何體統!”魏將罵道,“賊子前些日子攻了那麼久,也沒能討到便宜,看把你嚇得!”
“不是,不是!”將校也不知是真被嚇的,還是跑得太急,上氣不接下氣,“東麵,不是,不是,是南邊,出現了賊子大軍!”
“什麼東邊南邊,究竟是東邊還是南邊?”
你這觀察敵情是怎麼察的?
無論是東邊還是南邊,怎麼可能會有賊軍出現?
難道他們是飛過去的嗎?
知不知道謊報軍情是什麼下場?
魏將剛想到這裡,心頭就是猛然一突,好像哪裡不太對勁?
還沒等他想到自己心裡為什麼會突然緊張起來,將校似乎已經回過神來,忙不迭地回答:
“南邊!他們,他們好像是要從東邊切斷我們的後路。”
“什麼!”
魏將的聲音立刻提高了八度,“你確定沒有看錯!賊子……漢軍當真是從南邊過來了?”
說到後半句時,他的嘴唇已經變得哆嗦起來。
預想中最惡劣,最不可能出現的情況出現了。
舊關,真的是一天就失守了?
“你可真是看清楚了?”
“不可能!”
“這絕對不可能!”
底下的人,一聽到這個消息,頓時就已經是炸了鍋。
反倒是魏將替那負責觀察敵情將校說了一句:
“沒什麼不可能的。舊關昨夜和今早的消息都沒有送到,十有八九就是已經落入了漢軍手裡。”
在這一刻,魏將甚至已經反應過來了。
自己送往舊關的消息,說不定也被漢軍截下了。
所以他們推測出,自己這邊還沒有得到消息,這才想要趁著自己還沒有準備,打自己一個措手不及。
“將軍,那我們現在怎麼辦?”
突如其來的情況,魏將自己都有點蒙。
怎麼辦?
他也在心裡問自己。
退?
還是守?
退的話,可能還來得及。
但更大的可能,是已經來不及了。
漢軍離這裡才幾裡?匆忙撤退,漢軍肯定會緊追不舍,自己這邊,妥定要被咬住。
到時軍中要損失多少人,那可就難說了。
更重要的是,這關城裡,還屯有糧草呢!
畢竟武皇帝當年建這個關樓,可不就是為了轉運糧草麼?
現在雖然屯得不算太多,但……洛陽這些年來,軍中的糧草,可不是很寬裕呢!
但守的話,能不能守住就是個大問題。
萬一,萬一,真的被人斷了後路,後方又不能有效地支援,那可就真是自投死地了。
“將軍,請及早下決定吧!”
看著底下的人一雙雙焦慮的目光,魏將終於咬牙下了決定:
“讓外麵的人全部撤回關內,下令全軍,死守關樓,以待援軍!”
“還有,立刻派出傳騎,前往陝縣和洛陽,請求援軍!”
“喏!”
雖然憑著這些時日的守城,已經建立起來了不少信心,但他還沒自信到跟漢軍打野戰的地步。
所以,現在隻能相信洛陽了……吧?
“將軍,賊子沒有跑,反是把所有人都撤回關樓內了。”
就在新關的魏軍做出反應後不久,柳隱就已經得到消息。
聽到這個魏軍的動作,柳隱澹然一笑:
“能守住這麼多天,賊將也並非飯坑酒囊之輩。”
雖然沒有嚇得魏賊張皇而逃,但柳隱也不在意。
眼下這種情況,魏軍逃與不逃,關係都不大。
區彆不過是遲與早而已。
“下令全軍,加快速度,至大河邊上安營紮寨!”
我倒要看看,是你們魏賊懂得如何守寨擋人,還是我更懂得守寨堵人!
“喏!”
看著外麵的漢軍,果然如自己所料的那般,直接在關樓東麵的大河邊上,開始挖溝築寨。
魏將的目光,看向東麵,整個人看上去都變得有些抑鬱了。
明明猜到對方想要做什麼,可是自己卻偏偏什麼也做不了。
這種感覺,實在是太糟糕了。
就在新關的魏軍在等待東麵的援軍時,離他們最近的陝縣,同樣迎來了危機。
陝縣的東邊不遠處,有一個渡口,這個渡口呢,叫作茅津渡。
當年啊,也就是春秋時代,晉國還在的時候,有一個國君叫晉獻公。
這個人可能後世人不太清楚,但大夥肯定知道假道伐虢這個成語。
這個成語說的就是晉獻公,他從茅津渡這裡南渡大河,滅掉了虢國。
晉獻公有個兒子叫重耳,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這個大夥可能就比較熟悉了。
畢竟《燭之武退秦師這篇古文,是要求背誦的嘛。
講的就是秦國和晉國聯合攻打鄭國,然後燭之武悄悄地勸退了秦軍,甚至秦國還主動派人幫忙守衛鄭國。
當時晉國的國君呢,就是晉文公。
此事過後沒兩年,晉文公就死了,他的兒子繼承了國君之位,這就是晉襄公。
然後秦人得了前幾年安排在鄭國內應的消息,說是鄭國無備,可以趁機派軍滅掉鄭國。
當時秦國的國君是秦穆公,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那篇文章裡所提起的“百裡奚舉於市”的事件主角之一。
也就是提拔了百裡奚,同時也是稱霸西戎,給秦國往西拓地千裡的秦國雄主。
但這位雄主派兵欲滅鄭,絕對他人生中最大的敗筆之一。
他想趁著晉國國喪,政局動蕩之時,與鄭國內應裡應外合,一舉滅掉鄭國。
誰料到鄭國及時得到消息,做好了準備,於是秦軍隻能是順路滅掉依附晉國的滑國而回師。
但就是在回師的時候,剛即位的晉襄公,領軍從茅津渡南渡大河,埋伏秦軍。
秦軍從上到下,無一人逃脫,三位主將皆被俘虜。
可以說,悠悠古渡,見證了太多太多的曆史。
雖然大漢得到天下後,茅津渡再沒遇到戰事。
但河東鹽海所產的鹽巴,相當一部分就是從茅津渡運至關東。
甚至在漢軍奪取了河東之後,仍有無孔不入的商隊,偷偷地從渡口運鹽到大河之南,以謀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