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垂幕之年 第九十七章 南歸 (第二更)(1 / 2)

將夜 貓膩 8388 字 9個月前

(深情厚義,無以為報,唯有拚命,今天,咱們便一起度過吧。讀蕶蕶尐說網更多精彩,請前往,。)

……

……

看著夜空裡那輪月亮,寧缺淚流滿麵,直到發現自己的哭聲比遠處傳來的狼嚎還要難聽,才有些窘迫地止住。

清醒過後,饑餓的感覺瞬間占據他的身心,空蕩蕩的腸胃就像是書院後山崖洞口的天地元氣,不停擠壓折磨著他。

通過清晰而可怕的饑餓感,他確認自己已經昏迷了很多天,難怪身體虛弱的厲害。從身邊的草地裡找到幾株可以食用的野草,和著雨水塞進嘴裡,咀嚼至綿軟的絮子,艱難咽進腹中,過了片刻才覺得好了些。

這時候的他,並不知道夫子登天之後,整個人間落了好大一場雨,看著草甸上的水珠,並沒有把這當成一回事。

待到清晨月亮消失,看著朝陽辨明了方向,寧缺開始向南行走。

他現在的情緒低落無措,並不是很確切地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那麼便回長安吧。

他的家在那裡,書院也在那裡,雖然現在無論老筆齋還是雁鳴湖畔的宅院裡都沒有了人,雖然那個老家夥再也不可能回到書院。

走了沒有多長時間,他看到了遠處天邊蒙著白雪的山川,便向那邊走去,這一走又走到了黑夜,走到了月亮爬上天空。

這樣的日子重複了一段時間,他依山南行,夜夜看月,偶爾會忽然發起脾氣,叉著腰對著那輪明月罵個不停。

寧缺知道老師應該還活著,隻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還在天上與賊老天戰鬥,那輪月亮的陰晴圓缺,大概便是戰鬥的具體呈現。

但他還是覺得很傷感,很憤怒。

因為月亮怎麼看。也不像是老師。

“麵如滿月,那是形容漂亮的公子哥,哪裡像你?”

寧缺抽出樸刀,一麵嘲笑著夜空裡的老師,一麵把剛逮到的一隻雪兔開膛剖腹剝皮。元十三箭和彆的武器,全部隨黑色馬車一道,遺落在泗水河畔,現在他的身上。隻有那把樸刀。有時候偶爾會擔心大黑馬現在怎麼樣。

把免子清理乾淨以後,他舉到身旁空中,說道:“彆烤糊了。”

他在喊桑桑去烤兔子。

但現在沒有桑桑了。

他低著頭。沉默了很長時間,然後又喊了一聲。

“桑桑。”

……

……

清晨醒來,寧缺在山腳下繼續南行。

那座峰頂蒙雪的山脈。便是天棄山,隻要順著山腳往南走,便能走到岷山,便能走到長安,便能回到書院。

路上他遇到了一個很小的牧民部落。

這個牧民部落屬於金帳王庭,從他的服飾口音裡認出他是唐人,非但沒有請他吃飯,還試圖把他殺死,搶掉那把明顯不凡的樸刀。

於是寧缺便把那個小牧民部落裡的人們全部殺死了。

事後。他飽飽地吃了一頓羊肉,喝了兩袋馬奶酒,找了個沒有血腥味的帳篷美美地睡了一覺,這些天積累下來的疲憊與難過,終於得到了一些抒解。.

離開滿是屍體的牧民部落時,他肩上多了一把黃楊硬木弓,身下多了一匹馬。還用繩子牽著一匹馬,那匹馬上係著四根羊腿。

又過了數日。

寧缺終於看到了天棄山脈那個著名的缺口,然而他喜悅的呼喊還沒有來得及出口便咽了回去,他臉上的神情驟然變得十分凝重。

賀蘭城下全部是金帳王庭的精銳騎兵!

看著那處黑壓壓的畫麵,至少有數千騎之眾!

真正令寧缺感到震撼的。是草原騎兵的後方的四輛馬車。

以他敏銳的目力,能夠清晰地看到。那幾輛馬車上鑲嵌的金銀珠寶,還能看到車廂裡那幾塊由精鋼鑄成的圓盤,那些圓盤上全部是密密麻麻的線條。

每輛馬車上,都站著幾名全身披甲的草原強者,之所以能夠確認那些蠻人是草原強者,因為他們身上的甲不是皮甲,而是草原上極為罕見的金屬重甲!

這些草原強者,並不是真正的主角。

他們隻是負命保護圓盤,以及使用圓盤的人。

每輛馬車上都坐著位枯瘦的老人,其中三位老人穿著明亮的王庭貴族服飾,頸間套著用人骨磨成的項鏈,唯獨最後方那輛馬車上的老人穿著普通尋常的草原服裝,身上也有什麼特彆的裝飾。

“大祭司!”

寧缺看著這幕畫麵,皺起了眉頭,他雖然沒有在戰場上麵見過草原王庭的大祭司,但卻聽多了馬將軍和其餘軍官對這些人的形容。

唐軍作戰依靠陣師符師,草原王庭作戰依靠的便是這些能夠用圓盤與天地元氣交流的巫師,被王庭尊稱為祭司。隻有實力真正強橫,能與草原直接交流的祭司,才有資格被稱為大祭司,被賦予珍貴的金屬圓盤。

寧缺很難理解,金帳王庭為什麼一次出動了三名珍稀的大祭司,而且看最後那輛馬車裡的老人,隻怕地位還要在這三名大祭司之上!

“難道說賀蘭城裡有什麼長安城的重要人物?”

他不認為這些草原騎兵和大祭司是在攻打賀蘭城,因為大祭司再如何強大,也很難攻破建造之初便做了相應符陣改造的賀蘭城,至於那些沒有攻城器械的草原騎兵,彆說數千騎,就算來數萬騎也沒有意義。

……

……

大雨停止之後,還沒有等賀蘭城裡的人們做出決定,金帳王庭的騎兵有那四輛古怪的華麗馬車便來到了城下。

賀蘭城已經被圍多日,城裡的氣氛很是低落壓抑。

此時城中還有逾萬大唐鐵騎,還有黃楊大師這樣的高人,還有數名軍中強者,按道理來說,怎麼也不可能被數千草原騎兵便圍住。

但這卻是事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