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西北開加油站最新章節!
第二天,陳牧醒過來,精神已經完全恢複。
回想昨天晚上的事情,他又再把黑科技地圖召喚出來,準備把多兌換一點活力值備用。
已經決定了要去考導遊考試,可以用“活力值”把考試書籍先看完再說。
還可以用活力值在身體其他部位試試,看看效果怎麼樣。
可是,當他向黑科技地圖詢問兌換的時候,地圖卻反饋回來這樣的信息:“目前等級不足,每五天隻可以進行一次兌換,每次兌換的數量最多為兩點。”
五天一次?每次兩點?
陳牧完全沒想到這個兌換居然還有限製,早知道昨天晚上把這兩點都兌換出來了。
沒辦法,他隻能無奈放下這茬兒,很快又投入到導遊大業中。
近一段時間來,隨著接待的遊客不斷增多,陳牧開始積累到了一些經驗,他開始把自己的工作時間表設計得更加合理。
每個星期,他隻會接待兩撥遊客,每一撥六到十人不等,大概都是三天兩夜的行程,然後空下來兩天,自己還可以休息一下,做點彆的事情。
而且,他發現這些遊客裡麵,和一開始全都是戶外俱樂部的成員不同,漸漸的已經出現普通的遊客。
看起來,這是因為口碑發酵,那些戶外俱樂部成員的親朋好友也得到了這裡的旅遊信息,所以被發展過來。
相比起那些戶外俱樂部的成員,普通遊客接待起來可能要更小心一點,因為他們連騎駱駝這種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意外,上個星期就曾有一名遊客在駱駝背上亂動,以致於差點摔下來。
為了更好的照看遊客,陳牧不得不讓維族老人往隊伍裡又招進來一名叫做凱賽爾的維族中年人,充作助手。
凱賽爾也是雅喀什村的村民,聽維族老人的介紹,這人是個誠實穩重的人,年輕的時候曾經到外地去打工,有些見識,後來父母年邁需要人照顧,他就回來了,說起來還是個孝子。
這樣的人,看著就可以信任。
除了團隊擴大,在旅遊項目的設計上,陳導遊又增加了一條線路。
第一條線路當然是最開始的那條,先去雅喀什村,再去巴紮村。
第二條線路則是先去雅喀什村,然後再去另外一個地處沙漠邊緣的村子——托萬哈迪勒庫村。
新開發的這個村子很有意思,他們的祖輩屬於沙民,喜歡在沙漠裡遊蕩,追逐沙漠中的河流遷移而遷徙。
所以村民們的居住環境很奇特,喜歡使用帳篷在沙漠邊緣生活,而在帳篷底下挖地窖,當遇到風沙的時候,他們會第一時間進入地窖裡,躲避風沙。
這樣的環境聽起來很艱苦,可是對於遊客來說,卻特彆有意思,可以稱之為有特色。
雖然現在托萬哈迪勒庫村已經漸漸有村民建起了土房,可是遊客們卻不喜歡住土房,反倒一個個主動要求住舊帳篷,而且還願意為此付更多的錢,這真是讓陳牧既高興,又無奈。
當然,隻要鈔票到手,陳導遊還是會儘量滿足遊客們的需求的,所以住帳篷這個項目也就很快成了這條線路的宣傳噱頭,現在它吸引到的遊客甚至比去巴紮村的多。
陳導遊把這兩條線路分彆叫做“沙海綠洲體驗線”和“沙民生活體驗線”,每個星期每條路線走一趟。
每一次,當遊客們走完線路,回到加油站,陳導遊又開發出另外一個掙錢的項目——種樹。
這個項目的開發,純屬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