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4章 物流模式(2 / 2)

因此,陳牧一直把這個新材料的技術扣在手裡,準備以後找到好機會才拿出來。

二十年,已經足夠。

如果二十年還不能把項目做起來,那就沒必要繼續了。

孫楚心裡不禁有點驚訝於牧雅這個溫室的耐用性,感覺上似乎比荷藍人還有優勢。

另一邊,李少爺突然問道:“我已經選好想要買的東西,現在可以下單嗎?”

“你試一試。”

“這裡有兩個選擇,一個自取,一個送貨,是什麼意思?”

“自取就是到店裡去取,送貨是送貨上門。”

“你們的門店已經弄好了?”

“在x市已經弄了五家,基本上每個城區一家,算是弄好了吧。”

陳牧稍微停頓了一下,又說:“不過今天是測試,你就彆想著能收到東西,隻是試一下而已,演示流程。”

李少爺一邊選擇送貨上門,一邊問道:“在正常的情況下,你們多久能送到?”

陳牧回答:“我們承諾的時間是24小時內……當然,隻會更快。”

“咦,這好像挺快的,你們的物流能跟得上嗎?”

李少爺說道:“感覺比人家生鮮之類的更快了。”

陳牧想了想,說道:“我們和它們的模式有一點點不一樣,理論上應該能更快。”

“模式?”

李少爺好奇起來,問道:“什麼樣的模式?”

陳少捷解釋道:“現在的b2c的銷售,主要有兩種物流模式。第一種是京西的那種,走的是中心大倉的路線。

從源頭基地到中心大倉,這是所謂的商品形態,從中心大倉到顧客的手裡,這叫做訂單形態。

如果整個過程假設需要1000公裡,那麼京西的模式從源頭到中心大倉需要走800公裡,從中心大倉到顧客手裡要走200公裡。

第二種模式是生鮮的那種,走的是線下門店的路線。

在門店之前,他們會走完997公裡,剩下的3公裡,是從門店到顧客手裡。

在時效方麵,這麼做對產品的保質保鮮很有優勢,不用管顧客下單的配送時效。

由於我們的生產方式和產品的特性,我們比較接近第二種模式,不過卻又有很大的不一樣。

我們果蔬產品的整個生產流程,都是掌控在自己的手裡,所以沒有采購的這個環節,我們可以把產品直接投放的門店去,然後又從門店送到顧客的手裡。

如果同樣以1000公裡這個概念來假設,我們其實用就近建溫室的這一筆投入,省略了其中的500公裡,也取代了大倉的存在,所以我們直接從生產基地到門店,這裡麵走了剩下的490公裡,剩下的10公裡,就是我們的產品從門店到顧客手裡的距離。

這是我們研究了很久的物流模式,屬於結合了自身特點的創新。

還有一點,我們讓整個生產和物流環節,都透明化,顧客可以輕易從線上查詢到產品和訂單的動向……嗯,在5g網絡之中,我們的所有數據都是可視化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