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鄭公會認為,我今日是來挑撥你們關係的……我承認,我確實是來挑撥的……因為我和大王都十分看重鄭公的為人品性,不忍你受李賊裹挾,一不小心成了千古罪人。”
“多謝王妃。”鄭壽山眉頭蹙了起來。
他抖了抖信,突然眯眼看來。
“如此重要的證物,王妃為何早不給我?”
馮蘊微微一笑。
“早給又如何?鄭公,還是會選擇鄴城,不是嗎?與其被你視為挑撥離間的小人,不如裝聾作啞,當作未知算了。”
鄭壽山又問:“那為何王妃今日又願意拿出來,交給老夫?”
馮蘊眉頭微微一揚。
彆看鄭壽山嘴上說得感恩戴德,但他其實並沒有完全信任她。
這還隻是其一。
其二,對鄭壽山這種人而言,單是這點矛盾還不足夠改變他的決定,還需要有足夠大的利益……
要把餅畫大。
不僅要讓他看到跟著西京的錦繡前程,還要讓他知道,跟著鄴城必將會有的淒慘結局……
馮蘊沉默許久,慢幽幽一聲苦笑。
“太苦了,鄭公。數十年的戰亂,奪去了多少無辜的性命,又有多少農田荒蕪,房屋被毀,多少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鄭公,日子真的太苦了。這個天下,也該迎來和平盛世了。”
動之以情。
鄭壽山默默不語。
她再是一笑,繼續曉之以理。
“鄭公心下也有一杆秤,應該很清楚,李宗訓父女把持的傀儡政權,能不能為大晉帶來好日子……那麼,大丈夫該與何人謀事?還望鄭公三思。”
鄭壽山眼睛暗了暗,“王妃這是為難我啊……三姓家奴,令人不齒,鄭某……”
他搖搖頭,“做不來。”
馮蘊道:“鄭公此言差矣。兩晉是一家,何來三姓?鄭公歸順西京,那是大善。減少將士傷亡,便是為黎民謀福祉,為萬世享太平。鄭公,你是大晉的功臣啊!”
鄭壽山滿臉愁緒的看著她,歎息不語。
還不肯鬆口?
馮蘊微微一笑。
“我離京時,大王特意讓我捎句話給鄭公……”
鄭壽山眼底一暗,多了一絲光。
他拱手朝西京方向,“不知大王有何指教?”
馮蘊道:“大王說,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鄭公若肯歸順,來日必封侯拜相。鄭公要是一條道走到黑……”
她停頓一下,淡淡笑開。
“北雍軍攻入楚州那日,便是鄭公闔家團圓之時——黃泉路上。”
-
這天的通惠河上,馮蘊說了很多話,鄭壽山除了感念她仁義,卻不肯當場表態,然後客客氣氣地告辭……
馮蘊也沒有十足的把握,鄭壽山會完全被自己說服,歸順西京……
因此,她特地準備了一個後續的方案——鄭壽山的小舅子和妻子。
這些年,任汝德沒少拿著南齊朝廷的銀錢,在各地周遊,廣交朋友,建立自己的人脈。
鄭壽山的家人就是被他挑正的,這些年,他們沒少拿任汝德的好處,早就被他喂肥了……
這也是上輩子蕭呈得以策反鄭壽山,剪除楚州障礙的原因。
她想好了,一計不成,再生一計,再計不成,還有三計,隻要她誠心挖這個牆角,就不信它不倒……
然而,她萬萬沒有料到,半路殺出個李桑若,幫她的大忙。
鄭壽山回去,自然是要將通惠河談判的內容,上呈給鄴城朝廷。
當然,他不會說馮蘊的策反,隻說見到了馮蘊,又編了一些交談內容,以應對詢問。
可他的說法,瞬間把李桑若帶回了信州,帶回了鳴泉鎮,那一場讓她頻頻出醜的談判……
“馮氏素來巧言令色,慣會蠱惑人心,她說的,絕非僅有鄭壽山交代的這些。”
“鄭壽山隱瞞朝廷,沒說實話。這心都偏了,還如何為我所用,又如何會帶領楚州軍跟鄴城並肩殺敵?”
不得不說,李桑若這次的判斷是對的……
錯就錯在她把它說了出來,在朝堂上當眾質疑鄭壽山有私心,並表示應該罷黜鄭壽山的楚州節度使,將楚州軍收歸朝廷,以便統一調派……
氣得李宗訓摔了笏板,大罵她是“蠢婦”。
李宗訓和葛培,當然也看得出來鄭壽山沒說老實話。
可大戰當前,是翻臉的時候嗎?
李宗訓痛斥李桑若,是為了給鄭壽山一個交代,也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
然而,都是萬年的老狐狸,誰不知道誰啊?
消息傳到楚州,便壓斷了鄭壽山最後一點猶豫。
今日不反,來日就會被清算。
他找來幕僚商量一宿,當機立斷,一麵差人聯係北雍軍,一麵以李太後對他的誣蔑,令楚州將士們心寒為由,宣告天下,楚州脫離鄴城朝廷。
天壽二年四月二十八,鄭壽山在通惠河上架浮橋以迎北雍軍,同時打開楚州城門,率兵反攻葛培……,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