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章(1 / 2)

“你阿瑪會做什麼?”弘晙突然被問到一下子沒弄明白,他阿瑪會的可多了。

四雙眼睛一起好奇地注視著他,親瑪法還在一邊看樂嗬,弘晙咀嚼糖葫蘆的動作停下來,靜靜地回看他們,嘴角掛著一片糖片兒,軟乎乎的惹人愛。

四個小孩子頓時眼睛一亮,小弟弟太可愛了有沒有。

其中一個最大的,也就是那位說他阿瑪會做鳥籠子,會給他捧場叫彩的小孩子先問道:“小弟弟,你阿瑪是做什麼?需要幫忙嗎?”

弘晙終於咽下嘴裡的糖葫蘆,聲音清晰,一字一頓,一句一頓。

“我阿瑪會騎馬。”

四個小孩子一起睜大眼睛,剛要表達一下敬佩之情……

“還會打獵。”

牛!

大拇指還沒豎起來……

“還會打仗。”

目瞪口呆。

剛要說“你阿媽好牛”,又聽到一句。

“還會講睡前故事。”

睡前故事是什麼?睡覺前的小故事?

四個小孩子一時熱血上頭,正要問是不是打仗的故事,弘晙不等他們問出來,緊接著還有一句。

“阿瑪還會讓一家人一起裝扮成故事裡的人物,讓畫師畫下來。”

…………

好想要這樣的阿瑪……

不光著四個孩子神情恍惚,就是周圍的眾人跟著聽了一耳朵也是一副不敢相信的模樣。

弘晙心裡頭驕傲,露出八顆小乳牙的“謙虛”笑容,小胸脯一挺,和小孩子們以及周圍的人群介紹道:“這是我瑪法。”

瑪法--阿瑪的阿瑪?

那豈不是更好?

反應最快的四個小孩子一起蹲身行禮,異口同聲,“瑪法大人好。”

皇上……笑眯眯臉,慈愛地微笑,“回去和你們阿瑪說,騎馬打獵都要學。”

“不光自己會,還要教導孩子們會。”

小孩子們懵,周圍的人自覺小輩兒跟著行禮起身,七嘴八舌地回答道:“學騎馬打獵,好是好,可是沒用啊老爺子。”

“我瑪法進關的時候是驍騎營的夥長,現在家裡拿著軍餉,還有田地租子,小娃娃能認識幾個字,將來有個更體麵的差事就好了。”

“就算沒有體麵的差事,平時跟著做做慶典、押送的事兒拿拿補貼,也夠過好日子了。”

…………

滿洲人禮節多,尤其重視尊老,即使不是一個族內,一個旗內的陌生長輩見麵也要敬著。

現在他們能如此自然地說出這番話,可見是真的這麼認為,他們家的老人也是這麼認為,並不認為是失禮。

皇上深呼吸,再深呼吸。

弘晙大眼睛一轉,問出來一個問題,也就是小係統天天“嚶嚶嚶”他的問題,“都不學習騎馬打仗,那要去打仗了,怎麼辦?”

弘晙的周圍一下安靜下來,眾人都不吱聲,隻有幾個暗自嘀咕著“不是有綠營軍嗎”之類的話。

皇上聽到了,目光一冷,帝王的氣勢也放了出來。

周圍的人都低頭。

“八旗子弟”是什麼?清兵入關以前,太==祖皇帝努爾哈赤把滿洲軍隊分成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以滿人為主,也包括少量蒙、漢等族人。

後來因為人數一天天增加,由四旗擴充為八旗,合軍政、民政於一體,滿洲的貴、賤,軍、民,都編了進去。

再後來隨著軍事的發展,太宗皇帝皇太極又增編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三類軍旗各有八旗,實際上共為二十四旗。這三旗所屬部眾統稱旗人,分為關內旗人關外旗人,也就是京旗和駐外旗人。

而綠營兵則是順治初年在大清統一整個國家的過程中,將收編的前明軍及其它漢兵參照明軍舊製,以營為基本單位進行的組建,各營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

綠營兵本不是大清的親兵,待遇當然也沒有八旗兵好。

可是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時候,朝廷的主力軍就已經是綠營軍而不是八旗軍了,在後來的幾次攻打準格爾的戰役中,更是。

以前皇上還能安慰自己,八旗子弟以騎射為根本,在平川曠野衝鋒陷陣是其特長,而漢軍八旗和綠營軍善用火器,圍城攻堅和水上作戰屢立戰功,各有優勢。

現在皇上是真切地感受到,什麼是“溺殺”。

紅、藍鸚鵡怎麼養,怎麼蹓,怎麼“押”,在換羽毛的季節怎麼加意飼養,鳥籠子的製造方法,材質,鳥籠子裡的小磁食罐,小磁水池,清除鳥糞的小竹鏟……一個個的都能考究一輩子。

出門在外作為“八旗老爺”的派頭十足,小鳥兒叫一聲比他這個皇上的話還重要。

可不是嗎?

不算他們的田地租子,光朝廷給的軍餉一個月就能拿到三四兩銀子,和縣官是同一水平。日常還有紅白事賞銀、蔬菜、劈材、食鹽……等等補貼,再有大量“當差”的機會,比如押送、工程、慶典等等,除了能拿補貼,還有不菲的“灰色收入”……

“好!”

“好一個巴圖魯!”

從考校場傳過來陣陣喝彩聲,這估計是哪個八旗好兒郎拉開了九石強弓或者百步穿楊,皇上的麵色緩和,弘晙也來了興致想要去看巴圖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