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各大寺院的經濟來源,主要靠從朝廷到地方的各級官吏,以及士紳貴族施予的銀錢和土地來維持。
雖然也有和尚靠勾結官府,搶占百姓田舍,甚至兼並、侵占鄰近寺廟來擴充自己的寺院和勢力;或者出家人本身的社會實力,下層百姓為了求神佛保佑,以消災避禍而主動,給寺廟捐獻的銀兩、土地、房舍等等財物來源。
但不管怎麼說,銀錢和土地,始終都是大頭。
銀錢方麵且不說,單論土地。
土地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在以農耕為主的華夏文明更是如此,曆朝曆代的朝廷都是非常重視寺院土地管理。康熙六年七月禮部統計:全國各地官建大寺廟共6713處,小寺廟共6409處。私建大寺廟共8458處,小寺廟共58682處。
全國的大小寺院近8萬所,僧侶大約110292人,尼姑共8615人。然後全國每年以四到五萬個新度牒的數量增長,如果再加上民間的私造度牒,假度牒也沒有的野和尚,野尼姑,更是無法計算。
看似出家人都是一副“空澈為上乘,以虛無為宗旨,四大皆空,六塵不垢”的模樣,對於民間“戶婚田土錢債”之類不屑一顧。即便是自身出現種種困惑與矛盾,隻要“堅持戒律、恪守宗風,參禪悟道”、“朝朝麵壁、夜夜蒲團”,都會使其“與俗家無涉”。
但是事實上那?
就連大清國的縣令們都要狠狠地羨慕一番出家人的,“薄田百十畝,古佛兩三龕,黃虀脫粟可以果腹,晨鐘宵梵可以養性,所謂與人無患,與世無爭者,其在斯乎!”
一家寺廟“薄田百十畝”,近八萬所寺廟,占有的土地可想而知。
廣州知府馮協一,宇躬暨,號退庵,先文華殿大學士馮溥之第三子。應順天鄉試不中,隨例蔭父爵謁選吏部,授浙江紹興府同知兼攝山陰知縣。
馮協一出身於文風鼎盛的北海馮氏家族,又有他父親留下的恩蔭,當然不會是一般戲詞裡的知府一樣“三年新知府,十萬雪花銀”。雖然他也和其他知府一樣講究一個牌麵,出門做“六人抬”大轎,日常三十個長隨,十個師爺,轎夫,廚子、門房、跟班、拿印的……
但是他和其他的知縣和知府,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的儒生,還是不一樣的。這些人大多隻精通八股,卻不精通職務,但他通曉政務,處世靈活,這也是皇上派他廣州的原因之一。
今天他正因為一個試圖阻礙清查土地的地方士紳惱火,聽說小四阿哥在白雲山的故事,聽完小四阿哥的傳話後,登時哈哈哈大笑。
這些老和尚,竟敢算計他們的小四阿哥?
馮協一起身就要領著人去白雲山,準備來個“殺雞儆猴”,殺一殺那些阻礙清查土地之人的銳氣,就見他的三十個師爺中的一個,吞吞吐吐地問道:“老爺,你看……這白雲寺?”
白雲寺在廣州威望太高,不大好動。
其他的師爺紛紛點頭,但有一個師爺沒點頭,他也開口,卻是相反的態度。
“老爺,康熙五十年,皇上就有下旨,全國上下,不得再私造寺院,嚴格管理度牒發放事宜,雖然還是沒有阻止大清國出家人的日益增多。但是,皇上的意思很明顯。”
“寺廟占據土地太多無需繳納賦稅,僧人太多良莠不齊,嚴重影響國家稅收……”
馮協一對這位師爺點點頭。
甭管你是出家不出家,有本事一家搬出去大清國出海去,否則二百年內,大清國估計都是這樣子,任何人都不得私下大量占有土地。
對著其他的師爺說道:“說起來我們官府,也算是和地方士紳,裡長村長們,以及這些出家的和尚尼姑們,一起管理地方。”
“我們是朝廷法度,地方上是宗族規矩,佛門道門是情感寄托。”
“但是這有個一二三,有個誰最大的說法兒。曆朝曆代重視佛門,但曆朝曆代也不是沒有滅佛的。你們以為,四爺會容忍白雲山置身事外,繼續占據兩千畝良田?”
馮協一說著“狠話”,對這些師爺倒是沒有生氣,不是誰都有他父親當年的眼光,知道諸位皇家阿哥的性情手段。當然他也不大聰明,所以彆人越是笨點兒,才越好不是?
馮協一一番準備,踱著八字步出來府衙做進他的“六人抬”大轎,領著他的長隨親信,衙役侍衛,一路上敲鑼打鼓,浩浩蕩蕩地朝白雲山而來。
圍觀的百姓都歡歡喜喜地看熱鬨,興高采烈地議論。
“哎呦呦,白雲寺的住持,那可真是佛門高僧,有德之人。”
“那可不是?皇上要清查土地,那麼多老爺們想方設法地阻攔,瞧瞧人家白雲山,一出手就是主動上交一半土地。”
“我們知府老爺這次要高興壞了,我聽我那做廚子的族叔說,這幾天知府老爺讓那些人氣得天天上火。”
“怪不得。你們那個“佛門大德”的大匾額,這好像還是知府老爺的親筆?”
…………
白雲山的各家寺廟,各家住持……傻了。
小四阿哥哎,我們這也是互相宣傳一波不是?您怎麼能一句話,就,就,就讓我們交出去一半的土地啊?
一聲聲佛號響徹白雲山,一個個佛門高僧唉聲歎氣,一個個佛門子弟捶胸頓足……可這知府大人的隊伍馬上到了,四福晉和小四阿哥剛剛領著人下山回行館了,他們該怎麼辦?
十幾位住持領著人站在上山的道路上,苦哈哈地迎接知府大人的“大匾額”,心裡頭都在滴血。
馮協一接過他們的土地文書,做到一個大躺椅子上一邊翻看,一邊絲毫不客氣地吩咐人丈量土地,偶爾抬頭看一眼……
謔,這十多位老熟人,今兒倒真有幾分得道高人的樣子,馮協一更為開心,打算今晚上就去到四爺那裡請功。
四爺……懵。
妻子和兒子逛街還沒回來,四爺得到侍衛傳來的消息,急匆匆地就來找皇上,皇上聽完後也是瞪眼。
但是皇上麵對冷麵四兒子,護孫子的心理一下占據上風。
“這個嘛,小孩子玩鬨,我們就不要管了。一幫子老和尚,都多大歲數了欺負我們弘晙一個六歲的小孩子,懲治一番很好。”
“朕認為弘晙做得對。”
四爺……嘴角一抽。
“回汗阿瑪,兒臣也認為弘晙做得很對,是兒臣的疏忽,忘記佛道兩門占據的巨量良田。”
“兒臣建議,嚴查廣東省的各家寺廟,違量土地一律沒收;嚴格管控出家人數,以及度牒發放;對於嵩山少林寺等寺廟享有官府所賜予的免除糧差等特權,廢除;僧人的免丁錢增加……”
這回輪到皇上不認同了。
佛道兩家可是大事,誰都知道佛道兩門都是不事生產,但是老百姓過日子,誰沒個苦處?哪個不需要一個“心靈寄托”?
四爺當然也明白這個事情。
四爺也明白,經過明末政治大變更,因為漢族的文人士大夫們對於大清的統治心懷不滿,反抗情緒強烈,很多人逃入佛門,遁入空門。他們對於漢家佛教,既要收籠一部分人,又要排斥壓抑一部分人,更不好處理。
“兒臣明白。”
“但是現在,大清國的僧人數量日益增多,且大多都是青壯年勞力,於國大礙。且很多信佛之人為了給僧道日用糾集銀錢,購買貧家人的田地贈與,以致民田減少,也是民怨之一……”
四爺認為,縱然國家和朝廷需要老百姓有個“信仰”,各地方官都需要佛道兩門協助地方上的風教、行政。但現在的情形,如果不適當地壓製一番,將來僧人的數量將是國家的一大患。
“兒臣相信,對於種地的鄉裡民眾而言,精神層次上的慰藉很重要,但他們更執著於務實求存,更希望這種精神慰藉能夠落實實處,以解決人生的實際需要為最終歸宿。”
皇上愣怔。
父子兩個一番相談,晚上的時候弘晙阿哥從外麵回來,莫名地迎來所有人的熱情歡迎。
皇上哈哈大笑。
“瑪法的乖孫孫就是聰明。”
十四阿哥胤禎抱著小侄子舉過頭頂,也是哈哈哈大笑。
“弘晙就是聰明。”
弘晙阿哥呆愣。
就連他阿瑪臉上也有笑影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