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第 149 章(1 / 2)

()“新式學院出來的工者。主要按照新式學院的考核方式考核,四書五經附加。讀書人要‘視金錢為糞土’,工者要承擔的社會責任既然要提高,那也要‘視金錢為糞土’。”

說到這裡,皇上發現乖孫孫動了動眼睫毛,牙疼地接續說道:“世人要明白,學技藝不光是一份手藝,一份養家糊口的差事,更是一份人品和文化的傳承。”

“墨家人追求的‘兼愛’、‘非攻’就不說了,吃苦耐勞、嚴於律己,把忠君愛國、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必須的……”

弘晙阿哥的小耳朵動動,聽明白了。

儒家人說出來“修身齊家治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麼墨家的工者們,要想和文人一樣站出來挑起“精神領袖”的大梁,必須要有相應的理論文化。

而墨家曾經的“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節用”等等理論,也要有進步和發展,給出合乎當前世情的解釋。

就見弘晙阿哥朝一家人眨巴大眼睛,眼裡的無數“小星星”忽閃忽閃,小嗓門歡快得來。

“謝謝瑪法,謝謝阿瑪,謝謝十四叔,謝謝額涅。”

“弘晙明白,如果文人是讀書明理,那麼匠人就是通過自己的手藝活,淬煉自己,百煉成鋼。”

皇上哈哈哈笑,“弘晙這個‘淬煉自己,百煉成鋼’,用得好,匠人,就是要有這份定力和定性,坐得住凳子,靜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清貧。”

四爺也非常認同,匠人,不管是造大船、造一個小凳子,不管是宮裡的禦廚還是民間的小店麵,都要有這個追求。

四爺想起兒子上次的提議,發現兒子還在思考的模樣,補充道:“這個事情,朝廷扶持著慢慢發展,新式學院的學生,就--拜墨子和弘晙。”

“暫時的理論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懂禮知禮、心懷信仰,潛心鑽研,認真敬業……”

其他人都點頭,紛紛表示這個理論還不成熟,還需要補充等等,弘晙……傻了。

張大嘴巴。

眼睛瞪大。

這回輪到弘晙阿哥驚呆。

然而他瑪法、十四叔,一屋子的人都是點頭,很理所當然的模樣。

弘晙阿哥……徹底蒙圈兒。

“瑪法,阿瑪,據說,明末清初最後一代巨子留下遺書,此位钜子剩兩名弟子,一外放一內傳,外放弟子遠行立業,內傳弟子封閉隱靈秘府。”

親瑪法和親阿瑪一起笑。

“瑪法派人去找了,還沒找到。”

“不過這也不是大事情。戰國時期墨家式微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另一支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即使找來,也不是完整的墨家傳人。”

弘晙……更加傻眼。

“瑪法,儒墨之爭,儒家人對墨家的解釋並不全麵,還是需要墨家人自己來解釋。墨家後學也是墨家。但是儒家,墨家和儒家自古以來互相批判,其他的不論,孟子先生批判墨家‘兼愛無差等’,這就是不全麵。”

“墨家主張“仁”,“兼相愛,交相利”,是一種平等互相利益的愛,一種對世人普遍的愛,是理想化的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關係。但不是無差彆。墨家後人巢子在論述‘兼愛’時有說‘有疏而無絕,有後而無遺’……”

“有疏而無絕,有後而無遺”,即有親疏的差彆,但沒有被拒絕的;有先後的差彆,但沒有被遺忘的。弘晙阿哥認為,孟子先生因此批評墨家的“兼愛”是“愛無差等”,失於公平。

儒、墨兩家都提倡“仁”,但是兩家“仁”的含義卻各不相同。儒家的‘仁’,階級差彆分明,受著宗法製的製約,內容強調血緣關係,上下關係,先後關係,講究一個“親親、尊尊、長長”的區彆。

對士族階級提倡,要調和其內部矛盾;而對平民百姓則是提倡,忠和禮,秩序。

但是墨家的“仁”,講究一個理性思維,一個邏輯思維,一個入世的實踐主意,一種倫理上的雇傭關係,“故”、“理”、“達”、“類”、“私”……不是儒家批判墨家常用的那句“病急亂投醫”。

當然,這可能和墨家的人大多出身於社會中下層有關,但不論如何,他們的理論是有一定的正確性的。

屋子裡一時安靜無聲,屋子裡的人,大多都是儒家出身,可弘晙阿哥就能當眾說,儒家的聖人之一孟子先生,觀點有失於公平……

皇上和四爺等人都是抬手按按眉心,眉間皺起一個大疙瘩。

弘晙阿哥的心裡,法家和墨家都是務實,實用,就是儒家,在他心裡存有意見,一直說儒家因為參與政治而使得它的“教書育人”失於“大道”。

家人都是愁啊,千百年來,都是儒釋道三家治國,而不是墨家和法家治國。

弘晙阿哥察覺到家人的態度,腮幫子一鼓,就是要堅持己見。

皇上、四爺……

好吧,本來挺煩惱,可他們瞧著小孩子不服氣的小模樣,又忍不住想笑。

十四阿哥胤禎直接笑出來,先開口說道:“我們弘晙說得對,儒墨兩家自春秋時期就有爭鬥,各有批判。其他的不論,孟子先生對墨家這句話的解釋,確實是有失偏頗。”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