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晙阿哥揚起燦爛的笑臉小跑到瑪法跟前。
“瑪法,弘晙給瑪法吹曲子。”
小嗓門歡快愉悅,皇上一愣,手裡的畫兒放下,抱一抱乖孫孫,眼睛濕潤。
卻是故意說道:“瑪法猜一猜,弘晙是不是要吹嗩呐?瑪法可經不住吵鬨。”
弘晙不樂意。
“瑪法,弘晙還會打八角鼓跳舞。”
皇上笑出來。
“我們弘晙還會打八角鼓跳舞?好,瑪法就看看。”
弘晙……
弘晙覺得他需要正一正名聲,弘晙阿哥不光十八班武器皆通,十八班樂器也是皆通。
弘晙阿哥心氣兒起來,找來他的小八角鼓,去年在承德的時候,蒙古部落的台吉們送給他的禮物之一。
台吉們還專門根據弘晙阿哥的手掌大小,將原來八角鼓的大小縮小一倍,小巧玲瓏。
做工精致,雕刻精美。眾人還沒反應過來,就見弘晙阿哥跳到宴會的外圍,在各自表演吹拉彈唱的大臣們中間站定,手持他的八角鼓,亮開他的小嗓子。
弘晙阿哥去年還和成袞紮布弟弟學得幾成“呼麥”唱法,正好拿出來顯擺。
“往南傳,往南傳,”聲音急促,搭配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紅毛羅刹闖進邊,又搶油,又搶鹽,又搶奧母黃米團,貂皮狐襖都拿去,還偷瑪法一綹煙。”
“快關門、快關門,羅刹來了就吃人,十八大刀十八把劍,十八把火銃鬨天昏,十八把小刀滿街尋,十八把大刀專殺人。”
眾人……
哈哈哈,哈哈哈。
“好!”
“好!”
“好!”
…………
關外的小娃娃最喜歡的曲子,“殺氣騰騰”,很適合今年的中秋節,很適合他們的小四阿哥。
鼓,柳,彩,一個人耍一個全班,插科打諢、逗哏湊趣,無所不能,無所不有。
雖然弘晙阿哥因為換牙期間影響唱腔,但是真的耍得很好,詼諧樂嗬都有了,豪情壯誌都有了,思鄉之情也有了。
咳咳,小孩子的“詼諧樂嗬、豪情壯誌、思鄉之情”當然和大人們的不一樣。皇上用一口菊花美酒,眼望場中彙聚萬千矚目的乖孫孫,發自內心的自豪。
就聽弘晙阿哥接著唱:“老爺廟前是驛站,黑馬白馬都備鞍,狠打馬、緊揚鞭,公差哥兒跑得歡。過大嶺、翻高山,換人換馬不換鞍。”
“跑得小馬張巴掌兒,跑得大馬兩腿彎,大馬跑死三千六,小馬跑死六千三,不送銀子不送錢,直把軍情來回傳……”
康熙二十三年,為抗擊俄羅斯的侵略,由吉林界至愛輝一千三百四十裡設置十九個驛站,驛站的站人專門傳遞火急軍情,必須星夜疾馳,人馬都不換,站上俗稱“八百裡滾蛋”。
意思是說一騎揚塵,站站傳遞,日行800裡,最後馬累死了,騎者隻好連滾帶爬地將信件送到京城皇上那裡。一直到現在,北方站上的人還把驛站傳遞情報最快的速度800裡加急叫做“八百裡滾蛋”。
弘晙阿哥學著騎者“對著死去的馬匹淚汪汪,想起受難的家鄉,眼望京城哭著連滾帶爬”的模樣學得那個像,看得很多人都跟著眼淚花花。
夾雜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夾雜著對當年那段勒緊褲腰帶打三藩,打準格爾,打俄羅斯苦難日子的感懷,夾雜著如今大清國蒸蒸日上,國富兵強的驕傲……
一個個的,即使是特邀來一起過節聽不懂詞兒的當地貴族,也都聽明白了其中的感情。
音樂是最通用的語言。
站著的跟著跳,坐著的站起來,鼓掌聲不斷……跳起來八角鼓,唱起來小曲,耍起來戲法……大合唱的聲音雄壯巍峨。
沒下場的人都無聲地哭出來,皇上的眼淚,再也忍不住溢滿眼眶,又硬生生地倒流回去。
曾經隻是關外人牧居時的一種玩樂的八角鼓,每當人們行圍狩獵和勞動之餘,常以八角鼓自娛自樂,慶賀豐收的喜悅。進關後,在駐防地或行軍途中,也常擊鼓高歌儘情演唱,以排解勞頓和思鄉之情。
現在滿、漢、蒙、白……各族人都喜歡它,人人都會幾下。鼓麵豎置,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伸在鼓框內,無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各指彈擊鼓麵發音,音色清脆,優美動聽。尤其是彈擊鼓麵與搖震鼓身相結合發出的音響,更具特色。
演奏技巧也是豐富,“撾鼓十法”“擊鼓五法”,坐、彈、墊、輪、搓、磕、分彈、簸……
有弘晙阿哥領著這些“文武雙全”的人耍起來,真應了那句,“懷中抱月,四平八穩。搖鼓腕抖臂不動,打墊輪搓應合弦。”
耍的人儘興,對著夜空中皎潔的明月儘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
看的人都是各種心緒交雜,喝彩聲此起披伏。
四福晉麵帶微笑,不著痕跡地擦擦眼角的淚水;皇上聽得心潮起伏,借著“連聲叫好”掩飾自己激動的情緒。
如果說剛剛弘晙阿哥的曲子裡帶有小孩子的天真,孝順瑪法、額涅的純真,那麼這些人,隨著弘晙阿哥一起跳起來,舞起來,大鼓敲起來……的人們,他們發出來的曲調裡麵的感情,是真的深沉激昂。
八角是代表八旗,現在代表滿漢蒙各族人;八角鼓的七麵框邊內各嵌兩至三枚小銅鈸,一麵嵌釘柱綴鼓穗,寓意五穀豐登;蒙古台吉們各獻一塊最好的木料嵌而成,象征著各族人的團結。
弘晙阿哥感受到場中的情緒變化,發現大家夥兒都喜歡他的唱腔,他也激動,唱完《往南傳》和《快關門》,學著南城大街雜賣藝之人的模樣,板著胖臉抱拳作揖四麵八方轉一圈兒,聲音用內力喊出來。
“值此中秋佳節之際,弘晙祝賀瑪法中秋快樂,弘晙祝賀張老師中秋快樂,弘晙祝賀……”
弘晙阿哥祝賀滿場中的每一個人,大喝一聲,“且看弘晙阿哥的八角鼓耍起來。”
咚咚咚腔,咚咚咚腔,《公差哥兒跑得歡》、《繡荷包》、《兵丁就像高粱茬》……一個接一個。
“一馬三槍多麼伶俐,水師營裡有名氣,我求妹妹繡個荷包,不知你願意不願意?”
“康熙爺發兵打羅刹,派了三百誇蘭達。背長弓,騎大馬。大酒葫蘆腰上掛,馬隊排了三百米,兵丁就像高粱茬。縷縷行行奔戰場,羅刹一看害了怕。小毛子拽著戈必旦,大腿抽筋小腿麻。”
“滾的滾,爬的爬,‘嘀哩咕嚕’滾回家,老毛子,趕跑了,打開酒葫蘆笑哈哈,哈拉氣酒管夠哈,喝得各個找不著家……”
弘晙阿哥的口技學得惟妙惟肖,“嘀哩咕嚕”的表情和動作裡還帶有小兒稚氣,都是對水師大軍的敬佩和驕傲,在場的人本來很傷心,可還是被逗得哈哈哈大笑。
等到他們聽到弘晙阿哥唱著唱著又開始犯皮,立馬有人抱他下去,接著他唱。
弘晙阿哥……
正耍得嗨起,突然騰空,突然落到親額涅的身邊……楞眼。
四福晉摟著兒子,給他擦擦額頭上的小細汗,笑著囑咐道:“弘晙還沒長大那,等弘晙長大娶了媳婦才能接著唱。”
看表情,聽話音,那意思,今天過節,破例給你小孩子聽一聽。
弘晙……大眼睛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