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監總管請示皇上送多少合適?
乾元帝比了個手勢,他就躬身退下安排去了。
住在馮家院子的衛成稀裡糊塗迎來宮裡太監,人還是大張旗鼓來的,喊著說皇上聽聞衛庶常家中清貧特來資助。看有人圍觀,這太監又說讓天下學子放心,皇上憐惜人才。
衛成領著薑蜜跪謝皇恩,這時候他有些明白為什麼好運能降到自個兒頭上。皇上為什麼點他做二榜進士?又為什麼選他進翰林院?還使人送銀兩給他?
這就很像古書裡講的千金買骨的故事。
還不止衛成自己這麼想,眾大臣聽說此事也想到這兒,他們想到皇帝興許是想為自己炒個愛惜良才的名聲,借資助衛成告訴天下讀書人,隻要你有本事什麼困難都不是困難,皇上會替你解決。
乾元帝是在造勢啊,他拿了五百兩出來,買了個絕好的名聲。這事傳開之後,還沒來得及返鄉的讀書人都在稱頌他,等這些人回到老家,那帝王的美譽不就傳遍全國?
之前還有人想過皇上是不是挺賞識衛成?
這麼一搞,沒人那麼想了。
都嘀咕說皇上不容易,還能在應殿試的學子當中挑出個窮得叮當響的布下這麼個局。
大臣們當然不敢明說,全在心裡嘀咕,第一次聽說發家靠窮。
能中二榜進士、選進翰林院、白得五百兩銀子……為啥?
因為他最窮,合適被資助。
後來太監總管同皇上嘀咕這事,很為皇上抱不平,皇上明明是愛惜良才,是真心實意想幫助衛庶常,卻被人抹黑至斯。乾元皇帝一點兒不氣,反而還挺高興,說:“朕要的就是這結果,一箭三雕。”
他的確在讀書人那邊造了勢,同時又解了衛成的燃眉之急,並且誤導朝臣讓他們打消了對衛成的關注。
想明白之後,太監總管心下駭然。
衛成得了五百兩銀子,本來困擾他的問題就統統不是問題,五百兩對大富之家來說很少,實在很少,要在京城置辦一個小院子,將爹娘和硯台全接過來卻綽綽有餘。他才問過馮梁,馮梁說不講究的話,有一二百兩就能安置,衛成同薑蜜商量了一下,想著他們留三百兩安家,請郭兄幫忙帶二百兩回鄉。
這二百兩做兩用,一是舉家上京的開銷,二是想讓爹在老家置辦十畝良田,他們原先就有五畝,加上新置的十畝,這十五畝田劃做三份,給大哥二哥以及大叔公耕種。
衛成心知十幾畝田不多,他也給不了更多。
事實上,提出分二百兩帶回老家他都擔心蜜娘不高興,幸好蜜娘願意支持。
薑蜜知道的,隻要原先發達過哪怕後來沒落了的家族都有學田,學田的產出就是用來補貼家族中的讀書人,家裡讀書人多了,才會有更多人中秀才中舉,家族才能興得起來。
衛家稱不上家族,除了大哥二哥,村裡同他們親近的隻有大叔公一家。十五畝地三分給他們種,每家每年能多收一兩千斤稻穀,吃肯定吃不完,多的賣掉攢下錢能買文房四寶也能買地。
這種事薑蜜很支持的,她明白男人那種心情,自己走出來了想幫幫兄弟,可能做的其實不多,他得了皇上資助想省出一些送回老家,心裡還怕兄弟看了嫌少。
衛成鄭重的寫下了一封長長的家書,寫好之後修改幾處,又謄抄一遍,才和銀票一起封好交給同窗郭舉人。
郭舉人收拾行李聯絡商隊動身返鄉之前,衛成都沒想好要怎麼答謝他,心想給錢並不合適,最後他們約定三年後郭舉人再應會試,衛成做東請他吃酒。
事實上也是衛成自己一廂情願覺得麻煩人家了。
郭舉人不嫌麻煩。
在京城停留這段時間他漲了不少見識,也從衛成口中明白了殿試和翰林院館選到底是個什麼意思,怎麼個過程……他還跟二榜進士翰林院庶常聯絡了感情,這趟收獲很多。
郭舉人走的時候意氣風發,他都想好回去要怎麼吹噓,已等不及想看衛成老家那邊鄉裡鄉親的反應,還想看看原先府學同窗的反應。
讀書人都聽過那兩句: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用在衛成身上再合適不過。
他如今是真正的天子門生,並且當真在皇上跟前掛了名,皇上聽說他手中拮據沒法在京城安置還命太監上門來給他送錢!多少不要緊,皇上來送錢就是體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