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甘琴、周曉寧、何瑾、何茜等人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大多數是支持駐軍肯尼亞的。
在李氏財團高層,其主要人員都是50年代和六十年代出生的,而且除了藤原慧茵、岩穀徹、等少數幾人之外,其他高層基本都是香江籍,他們現在坐的位置和考慮問題的時候是不太會去顧及北方。
這些高層同樣的野心勃勃,李氏財團十三級以上的高層,現在資產最低的也有一億港幣左右,物資上麵的需求已經基本滿足,現在他們希望李氏財團更加強大,在世界經濟能夠有話語權和自保的能力。
隻有李氏財團穩定,他們未來才能夠成為香江上層家族,沒有李氏財團作為倚靠,他們未來有著很多的不確定性。
比如周曉寧、陳東、袁天凡、秦宇(杜月梅)、王興泉(彭曉麗)、蘇建輝(李雪蘭)、張紫雨、等高層自家資產都已經突破了十億港幣,比香江一些三流家族要豐厚的多。
他們非常清楚自己等人有現在都是李氏財團帶來的,李氏財團發展壯大也是他們自身的壯大。
曹慰青在眾人說完之後出聲道:“東非那邊的經濟和局勢相信你們都非常清楚,我們現在要計算的是駐軍那邊是否值得,我們駐軍以什麼名義過去,至少我們需要一個道義的製高點。”
東非那邊如果不駐軍也需要派安保人員過去,區彆就在於是重武器過去還是輕武器過去而已,那邊投資這麼多下去,要是沒有一點武力震懾,隻怕都不夠這些地區搶的。
那邊畢竟不是東南亞、西歐、英聯邦等地,混亂是常態,法治觀念淡薄,各國政府不一定能夠管到地方,在那邊出現搶劫綁架等實在太正常不過了。
當然風險係數高往往伴隨著利益回報大,那邊各種礦產、石油等李氏財團能夠以相當低廉的價格去進行開采,隻要能夠保證自身安全,賺錢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要不是有巨額的收益,李氏財團也不會在幾國投入巨資開拓市場,更加不會去修建那幾條鐵路,李氏財團任何投資都是首先看利,沒有利益的事情李氏財團是不會去做的。
這次英倫之所以想要李氏財團駐軍肯尼亞,就是看到李氏財團在坦桑尼亞、肯尼亞、烏乾達三國投資巨大,這才把這包袱甩給李氏財團,以此逼迫李氏財團擴軍。
現在賓利島正規軍事力量6000餘人,比一些防務需要交給其它國家的小國要強,但是和有軍事實力的國家相比還是太弱了,在英倫的構架當中還難擔大用,他們希望賓利島軍事力量能夠在三萬到五萬左右,尤其是空軍和陸軍方麵急需增加。
這樣東非、西亞、南亞出現什麼問題的時候,就能夠讓賓利島頂上去,以維護英倫的利益。
至於李氏財團去不去,這方麵英倫高層並不擔心,李氏財團和英倫在經濟利益上麵利益是一致的,因為這些地區李氏財團同樣利益不小,要是出現不利於他們的變動,李氏財團損失會更大。
要知道現在李氏財團在他們英倫很多行業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雙方的利益很大程度都捆綁在了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要論李氏財團和各方經濟的捆綁度,一是香江、二是寶島、三就是英倫。
香江和寶島不說,這兩地是李氏財團核心發展區域之一,而英倫這邊不知不覺之間,李氏財團在其汽車產業、零售行業、航空運輸業、通信產業、互聯網產業、礦業、酒店行業、影視產業等都是龍頭,雙方利益早已連為一體。
李光宇這些年來創造的奇跡,也讓一些英倫高層認為是英倫再次複興的重要人物,隻要能夠把李氏財團拉到自己這邊,他們相信英倫將會再次重現世紀初的威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