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進皇宮(1 / 2)

儒道至聖 永恒之火 8636 字 8個月前

方運說完,馬車裡又陷入了沉默。

方運現在的地位太高,高到連孔聖世家的嫡長孫見到方運都得主動問候,其餘同輩之人更不用說。

這些進士都想與方運結交,但他們沒有一個是江州人,之前隻是舉人,與方運沒有交集。方運身上的光芒太亮,他們不好胡亂開口。

高庸年紀較大,發覺現場的尷尬,微笑道:“方兄,我看你與其他人都是初見,不如我一一為你介紹,相互熟悉一下,莫要等到春獵之時才相識。”

方運多次聖前,早就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彆說進士前十,就連三百進士的名額也已經記在腦海,而且其餘九人都是各地優秀舉人,都曾在學宮裡讀過書,方運一看名字就能想起有關他們的事,對這些人都有了解。

不過,方運沒有阻止高庸,而是微笑道:“諸位都是學宮的傑出舉人、景國的棟梁之材,我都有耳聞,不過卻不甚熟悉,請高兄幫忙一一介紹。”

高庸聽到方運稱呼高兄,心中更加高興,“兄”在讀書人中與年齡無關,隻要文位相同,都可以相互稱呼,是一種敬稱,但在親屬之間還要嚴格遵守輩分。

高庸把手指向身側,微笑道:“這位是會試第三範成豪,出身京城名門,娶了名門宋家家主的嫡孫女。範兄詩詞文章都在我之上,當年曾以一首鳴州震京華。”

“範兄。”方運微笑拱手道。

範成豪急忙回禮,然後無奈笑道:“高兄誤我,方鎮國麵前提詩詞,無異於班門弄斧,不說也罷。”

“此言差矣,若非要與方兄比,我早就一頭撞死,不活了!這位是……”高庸繼續介紹其他人。

方運一一相識,無奈發現這些人中有半聖世家之人,有豪門名門之子。卻唯獨沒有寒門出身。

方運在心中暗歎,科舉製度和後世的考試製度已經算是相對公平,但高門大戶所得的教育資源是普通人的幾十上百倍,這是難以改變的。若是沒有科舉。無論是察舉製還是九品中正製,寒門子弟更加難以出頭。

十國一開始出現過保舉製,就是由世家豪門保舉在某方麵優秀之才,給予額外錄取名額,這種製度本身沒錯。但各家終究有私心,隻保舉親近之人,最後眾聖發現苗頭不對,一旦保舉製發展下去,將把寒門子弟的晉升渠道堵塞大半,果斷製止。

後來有人言幸好人族有妖族危機,眾聖也不敢斷了寒門子弟的晉升之途。若是沒有外憂,這保舉製早就大行其道,最終會讓極少數優秀的寒門子弟與大量的士族子弟成就進士。

現在沒有保舉製,可以保證至少一半的進士出自寒門。

科舉不是完美的製度。但卻是最公平的。

介紹完畢,眾人就熟絡起來,先是聊了聊此次會試的考題,然後把談話重點放在今日的朝會之上。

“按照慣例,朝會先表彰我等進士,之後由吏部公布殿試進士名單,並宣讀代掌哪一縣,讓我等做好功課,上任前不至於眼前一抹黑。聖院的聖議恐怕已經結束,陳聖必然頒發了聖諭。之後會討論對蠻策略,除了方鎮國,我等隻能再門外聽著。”高庸道。

會試第七的石崇智低聲道:“陳聖未下聖諭,家主傳下話。大概是說陳聖全力療傷,軍國之事由朝廷決定,他隻阻攔妖聖狼戮。”

石崇智乃是陳聖世家的女婿。

方運看向另外兩個跟世家有關係的進士,都在輕輕點頭。

高庸反應極快,道:“陳聖素來高風亮節,很少乾預軍政。現在不出麵也實屬正常,到了最後,必然出馬力挽狂瀾。”

“就算陳聖可攔截狼戮,但那億萬草蠻怎麼辦?”

“隻能把希望寄托在其他九國了。”

“可惜當年十國皇室對立,曾有約定,敗與蠻族者當歸入鄰國。不然東聖一聲令下,其餘九國必然會全力相助。”

石崇智輕聲道:“所以今天朝堂之上會很精彩。”

方運心中一動,隱約猜到一個可能。

“石兄有何高見?”另一進士問。

石崇智搖搖頭,不再說話。

方運卻又仔細看了一眼石崇智,不愧是被陳聖世家看重的人,說出那話看似沒說,實則是提醒在場的進士小心,算是同年進士的情誼;但不說具體內容,是口風緊,不該說的話一句話也不說。

一個進士頓時笑道:“石兄隻說半句話,真是不該。”

方運掃了一眼,一共有三個進士不喜石崇智的話,而其餘進士的表情沒有任何變化。

方運心中暗暗稱讚,雖說考中進士的大都是拚命讀書的,的確有人不通世情,但大多數的頭腦要更好。就算那幾個不通人情世故的將來多接觸外界,也會在短時間內改變,除非實在不喜與人交往。

認可並學習彆人的長處,是進步和成長的最好階梯,否定則相反。

方運發現自己想得似乎有些多了,隨後有所明悟,這些細節看似無足輕重,卻證明自己在成長,證明自己沒有浪費那些才氣。

方運稍稍鬆了一口氣,認知自我比追尋聖道都更加艱難。

高庸輕咳一聲,道:“我們還隻是進士,這等軍政大事要認真對待。”

其餘進士收斂不滿,哪怕不知道確切出了什麼問題,他們的頭腦也會本能地阻止自己再說下去。

“快到皇宮了吧?”方運問。

“應該快了。”

不多時,馬車停下。

方運一邊下馬車,一邊向前看。

一抹紅牆立在前方。

皇宮東、西、南和北各有一道大門,但百官覲見時隻能走南門,南門才是皇宮的正門。

正門旁邊兩道側門,也叫掖門。

馬車停在皇宮的護城河外,方運前方有三座橋,正前方的橋通往左掖門。

原本規矩是文官走左掖門,而武官走右掖門,但因為文官數量太多,各國都改成文官走左掖門,而軍官與文院官員走右掖門。

車停在護城河門前,由進士自己選擇。

在兩座掖門前麵,站立著滿朝官員。

十二月初四的早朝乃是大朝會,再加上昨日內閣已經命各地官員前來上朝商討對蠻策,景國最頂尖的官員齊聚於此。

這些人都竭力收斂自身力量,但周圍的人太多了,進士、翰林、大學士與大儒等等數不勝數,才氣激蕩,導致上空的天地元氣輕輕翻滾,一道道強風不斷向四麵八方吹拂。

風聲呼嘯,蛟馬躁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