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5章 鐸鈴(1 / 2)

儒道至聖 永恒之火 4021 字 7個月前

方運辭彆東海眾龍,借助海眼離開,然後去最近的玉海城,利用聖廟直接挪移回京城。

方運再一次埋頭案牘之中,處理政務。

和普通的革新不同,有關司法的革新最為關鍵,說是一國的基石毫不為過。

所以,內閣諸部官員開始了最枯燥的生活,討論一條又一條法令,有些律法內容變革太大,往往一整天都討論不出結果,最終隻能暫停施行。

刑殿不愧是人族執行力僅次於戰殿的聖院機構,僅僅過了十天,景國所有有固定營寨的匪盜都被一網打儘,剩下的那些流竄犯將被列入長期的打擊目標,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

嚴打匪盜對景國的各種不法之人形成了極為有效的震懾,連那些竊賊小偷都停止作案,全國的惡性事件急劇減少,甚至有一天全國數百府縣竟然無一人報案。

景國各地官員本以為接下來刑殿會展開慶功,但哪知刑殿隻是輕飄飄說了一句諸君勤勉再接再厲,便宣布嚴打進入第三階段。

法歸國家,打擊私刑私牢。

和上一次全民稱快不同,第三階段的嚴打,在論榜上引發了反對之聲。

因為人族目前還保留宗法製,很多事,百姓不會去找官府衙門,通常都會找族裡德高望重的族長解決,這就使得族長獲得相當大的權力。

景國或者說十國的官府基層組織如同紙糊的一樣,一捅就破,但之所以能勉強維持穩定,主要是因為宗法製的存在,用血脈維係的宗族能夠保持較強的凝聚力。

保證基層的凝聚力,又減少了皇權治理基層的成本,而且除卻法家,以儒家為首的各家思想都支持這種保守的基層形態,所以宗法製一直久盛不衰。

如果說國家是君君臣臣的體現,那宗法便是父父子子的延伸,兩者有時候涇渭分明,有時候卻相互勾連。

皇權不下鄉,在生產力達不到一定程度之前,是最佳的選擇。

沒有皇權的基層,是宗法製最肥沃的土壤。

特定的曆史時期,人類總會做出適應自身的選擇,在一段時期這是完全正確的,無論後世人如何批判,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誰也無法找出更有效替代之法。

不過,一旦這種選擇根深蒂固,帶來的後果便是難以適應新時期的發展。稍有不慎,便會給族群帶來滅頂之災。

隨著文曲星力的增強,聖院對人族的控製力空前加強,加強基層統治已經不存在技術問題,若是任由宗法製發展,割裂基層與上層,阻斷村鎮之間的交流,甚至對抗聖院的規劃,基層人民的生產力無法被釋放,那便是人族危機到來之時。

與其束手待斃,不如先行解決。

所以,當方運把宗法製的優劣一條條擺出來後,農殿、工殿與法殿閣老全部支持,完全不在乎將來禮殿的反應。

這不僅僅是家法與國法的問題,如果說內閣自決、大理部歸聖院是削弱皇權,是加強‘法’,那打擊死刑私牢,本質上是在削弱族權,在針對“禮”。

在聖元大陸,一些有權有勢的大家族自設刑堂私牢很常見,比例甚至超過七成。

若是失去私刑私牢,許多家族的權力與威懾力會大大削弱。

所以,一些敏銳的讀書人覺察到了這一點,為了維護自家在本地的權力,開始在論榜發文反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