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小兒子說出事兒是朱家,宋桂蘭就很認真的問了起來。
“朱家到底出了啥事兒?”
朱家這幾年的日子過得也挺不錯的。
大隊雖然解散,不搞生產隊了。
現如今,村裡的地都是責任承包製的。
靠山屯的日子,也比從前過的更好了。
朱長安在當大隊長的時候,人緣就不錯。
如今政策改變了,也就順勢而為的當了村長。
靠山屯的土地肥沃,如今不僅僅是種莊稼。
朱長安也是有點腦子的,為了村裡的發展,曾經到沈家去請教沈文,除了種地還有什麼其他的經營方式。
沈文跟朱長安的關係不錯,也給朱長安出了主意。
一個村子,當然不能製種糧食了。
糧食的價格一直不高,畢竟是民生的必需品,上頭也不能讓老百姓吃不起飯。
所以,光靠著種田讓村裡人過上好日子,那是不成的。
沈文就建議朱長安把村裡原來開辟出來的山裡的梯田,給改成果園。
另外,在清水河邊上,多挖幾個魚塘,搞起養殖業。
這種經濟的農副產品,算是經濟作物。
搞好了的話,肯定是比單獨的種地要收入高。
另外,還可以發展養殖業。
養豬,養雞,甚至養牛,多產肉蛋。肉蛋的價格,那肯定是比糧食要高。
如今已經不是計劃經濟了,不用怕投機倒把的事情了。
村裡產出多少農副產品來。都可以找到銷路的。
城市裡的有錢人多了,也比從前能消費的起,村裡的這些農作物,自然是有賺頭的。
不管是生活在城裡還是在鄉下,隻要腦子靈活,政策允許,經濟肯定是能搞上去的。
靠山屯的地理位置還不錯,朱長安也是個願意乾事兒的人,短短幾年,就帶領著靠山屯的人過上了比之前生產隊要好不知道多少倍的生活了。
朱長安還主持修路,把原本進村的泥巴路,給修了一下,變成更寬闊,更加夯實的路。
不管是走牛馬車,還是走大四輪的卡車,都不成問題的。
有了路,村裡的貨物也能更好的運出去。
大家是實實在在的得到了好處,村裡不少的人家都蓋上了跟沈家一樣的青磚大瓦房了。
最初幾年,去靠山屯的時候,除了村口的沈家的宅子如此顯眼,村裡其他人家基本都是灰禿禿的土坯房。
可是,現在去靠山屯,幾乎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嶄新的大房子。
都是模仿沈家的院子的模樣建造的。
相比之下,建造了十幾年的沈家的房子,倒是顯得有些舊了。
朱長安的這個村子做的還是不錯的。得到了村民們的擁護。
整個靠山屯的日子都過的好起來了,朱家的日子還能差了嗎?
朱長安自己在村裡當村長,但是早就把老婆和兒子給送到省城裡去住著享福了。
朱家的大兒子,朱大江已經娶妻生子了。
小兒子朱大海也在奉都上大學了。
朱家的養女沈巧巧,這幾年也把名字給改成叫朱巧巧了。
她的成績不怎麼樣,是朱長安花錢找關係,才進了一個省城裡的高中。
宋桂蘭住在省城的那幾年,跟朱家的關係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