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先前康熙命內務府修建的園子這個時候已經差不多建好了。
乾清宮,胤禩期待地看著康熙,笑容滿麵。
“皇阿瑪,兒臣今個兒起個頭,向您求個恩典,想請皇阿瑪到兒臣建好的園子中觀賞遊覽一番。”
“你這速度倒是快,園子一建好,就來請朕過去看看。”康熙笑了笑,溫和地說道。
“那是,這個園子可是皇阿瑪所賜,全靠皇阿瑪支持,兒臣如今才能有這麼一個園子。現在修建完成,兒臣想讓您瞧瞧,看看有什麼需要修整的地方。”
說著,胤禩眼神亮晶晶的,“兒臣這也算是取巧了,等您看了兒臣的園子,可要賜個園名,要是能親筆寫園匾,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康熙撫掌大笑,“你這個算盤打的精,好,朕答應了,待過些時日,朕空閒之餘,便去你那走走。”
“兒臣多謝皇阿瑪。另外,兒臣還有個不情之請,兒臣還想請太後一同去園子遊玩,儘儘孝心。”
胤禩這般孝順,康熙自然是應允了,愈發覺得這個孩子懂事貼心,有能力有本事,是個可造之材。
突然,康熙眼神微眯,“記得帶上你的嫡長子弘晏,讓朕好好看看他,親近親近。”
“是。”
當眾人知道胤禩邀請康熙和太後去園林遊玩,紛紛暗歎,胤禩真是個狡猾之人,做事滴水不漏,素來愛在皇阿瑪麵前表現孝心。
偏偏,皇阿瑪還真的吃他這一套。
不能讓胤禩獨占風頭,直郡王胤褆、三貝勒胤祉都接連邀請,可是康熙朝政繁忙,不能全部都去,也不好隻挑其中一位,故而全部都拒絕了。
如此一來,倒顯得胤禩極為獨特了,能夠讓皇阿瑪答應他的要求。
很快,那日陽光明媚,天氣晴朗,清風徐徐,適宜出遊。
到了園子之後,遠遠望去,天高水闊,黃綠相間,色彩明麗,相映成趣,黃色的琉璃瓦在陽光的照射之下愈發璀璨奪目,瞬間奪去人的目光。
一進園子,形體不一、高低錯落的建築,主次分明。雕樓玉砌,假山層巒疊嶂,湖水蕩漾,更有高大的樹木聳立,好像要躍入雲端。
全園景色美麗至極,環境清幽,風景如畫,空氣清新,置身其中,仿佛便在大自然當中,令人心曠神怡,忘卻三千煩惱。
先行修整一番,康熙入住了濯纓水閣,太後則是入住淩虛閣,嫻玉和胤禩他們住在修竹閣。
因著弘音和弘皙他們都還小,抵抗力差,故而嫻玉沒有帶他們過來,而是讓陳嬤嬤他們留在府裡照料著。
一路周折,早早便起床的弘晏這會子也困的不醒了,去側屋歇息來著。
嫻玉打量著園子,整體布局都甚合她心意,清風送爽,山水田園,有山有水好風光。
抬眼看了看牌匾,詢問道,“胤禩這修竹閣的名字是你自己取的吧?”
胤禩歎道,“是啊!宋朝詩人吳文英曾在《風入鬆》中寫道“歡宴良宵好月,佳人修竹清風。”
修竹,竹之高潔,修身養性,遇到事情不慌不忙,從容穩重,這便是我現在需要學習的啊!”
眼前這個男人隨著歲月的流逝成長曆練,為人處事愈發得心應手,俊朗不凡,意氣風發,看向她時依舊是眉眼柔和,眉宇間儘是溫情脈脈。
儘管他在外麵如何位高權重,可回到府裡,在她麵前,胤禩永遠還是那個愛她疼她的可心人。
這就足夠了。
翌日,清晨的陽光溫和美麗,鳥兒高飛,穿過鬱鬱蔥蔥的園林,胤禩和嫻玉夫妻倆帶著弘晏去給太後請安。
瞧見他們一家子過來了,太後笑的開懷。
雖說她和皇帝這些年相處融洽,皇帝待她甚好,可如今能有嫻玉這些親近的小輩,來園子裡遊玩也不忘帶上她,惦記著她。
這份心意,真是讓太後心花怒放,歡欣鼓舞。
“給太後請安。”
“給老祖宗請安。”
“好,好,都坐下吧!”太後笑眯眯地說道。
瞧了瞧弘晏,太後略帶遺憾地說道,“可惜今日沒能看到弘音和弘晞他們,自從他們出生,哀家都還沒見過,想念的很。”
“孩子們還小,等他們再大一點,孫媳定當讓他們進宮見見太後。”嫻玉應道。
弘晏小家夥故作悶悶不樂的樣子,低聲細語,“老祖宗可不能偏心,圓圓都在這呢,老祖宗怎麼還掛念弟弟妹妹呢?”
童言童語,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這時,康熙忙完政務,順路過來給太後請安,一進來便聽到屋子裡笑聲不斷,臉上不由的露出笑容,“你們在說些什麼趣事呢?”
瞧見康熙過來了,嫻玉和胤禩連忙起身,行禮道,“給皇阿瑪請安。”
弘晏小人兒大大方方的,規規矩矩的,吐字清晰,“孫兒給皇瑪法請安。”
平日裡弘晏時常回進宮陪伴太後,故而有時候會遇到康熙,祖孫倆見麵的機會多,相處久了,弘晏對康熙並不陌生,知道他是皇帝,是自己的皇瑪法。
康熙見弘晏渾身這股機靈勁,心裡疼愛極了,抱起他放在自己的膝蓋上,親近親近。
都說“抱孫不抱子”,胤禩今日可是親眼所見,從前他年幼的時候,皇阿瑪對他的態度可一直是平平淡淡的。
如今到了孫輩,皇阿瑪人變得越來越感性,享受天倫之樂,喜歡這些小輩,愈發平易近人了。
康熙捏了捏弘晏白白嫩嫩的小臉蛋,溫和地說道,“弘晏有沒有讀書?都讀了哪些書?”
“回皇瑪法,孫兒讀了《三字經》、樂府詩集、幼學瓊林。先生還教了一些四書五經,孫兒隻學到皮毛,並不是很懂其中深意。”
“哦,”康熙笑容燦爛,和藹可親,“若是朕沒有記錯的話,弘晏今年滿打滿算才四歲,若說虛歲也就是個五歲的孩子,已經能學這麼多東西了?你可不要哄騙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