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7章 審訊的學問!(2 / 2)

但在首次會談中,我們通過觀察嫌犯的反應(包括語言反應和非語言反應)建立在開始真正施加壓力前的基準反應。而我們隨後會將此基準作為參照點。

確定基準的方法包括:向嫌犯提出各種能夠讓其使用大腦不同部分的問題。我們會問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有的需要回憶(僅僅是回想),有的需要思考(帶有創造性)。

當嫌犯回憶某些事情時,他的眼睛經常會右移。這就是他的大腦正在刺激記憶中樞的外部表現。當他在思考某事時,他的眼睛會上移或左移,這是他的認知中樞正在活動的反映。我們要牢牢記住嫌犯的這些眼部活動。

而下一步則是質問嫌犯。我們首先會問幾個有關犯罪事實的基本問題,並將嫌犯的反應與基準進行比較,判斷他究竟在說真話還是在撒謊。如果審訊者詢問嫌犯案發當晚在什麼地方,並且嫌犯如實回答,那麼嫌犯就會回憶當晚的情況,他的眼睛就會右移;如果他在編造不在場的供詞,那麼他會進行思考,他的眼睛就會因此而左移。如果審訊者確定嫌犯的反應表明他在撒謊,並且其他所有證據都證明是他有罪,那麼便將開始進行針對有罪嫌疑人的審訊。

所以我們前麵提到過一本廣為使用的《刑事審訊與供述》手冊,“裡德”技巧就是這本手冊的主要依據。這本手冊列出了指導審訊的九個步驟或一些重點。其中的許多步驟是交迭進行的,並沒有什麼“通用”審訊過程;不過裡德技巧卻為如何展開一場成功的審訊提供了藍本。

也就是說,葉修文所用的其實都隻是一般的審訊技巧而已。

但是,這個技巧,未必人人都會用。

例如,同樣是審訊,有些人審訊的成功率就很高,但有些人,哪怕刑訊,也根本問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所以這便是兩者之間的差彆。

而這也正是葉修文之前所說的,有些東西是需要自己領悟,彆人是教不會的。

而倘若真的沒有這方麵天賦,不如就放棄吧。

當然了,培養還是需要培養的。否則都不培養,葉修文又怎能有接班人呢。

啞姑是葉修文比較看好的一個學生。

啞姑雖然不說話,天天比劃,啊啊啊的發音。但是通過長時間的相處,葉修文發現,啞姑的發音不是隨便發的。哪怕她很生氣的時候,每個音符都會表達一個意思,而且這個意思,不曾變過。

也就是說,啞姑自己創造了一種屬於自己的語言。

而人類創造語言,用了多少時間?

數千年,或者是數萬年的時間,人類才擁有了自己的語言。

並且,這還是很多人合作的結果。但是啞姑呢?她自己卻創造了一種語言。這是何等的聰明。

所以啞姑很聰明,而且她不僅聰明,而且她的理解能力也很強。

這件事,除非她是不想做,否則她也會做的很好。

所以,葉修文認為,刑訊這一塊,倘若啞姑要認真學起來,恐怕是最有希望接他班的這麼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