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章 薩德導彈防禦係統!(2 / 2)

他已經被麵前的年輕人,徹底打敗了,說起了軟話。

“對不起,司令官閣下,我們華夏與西色列,並沒有達成軍事援助協議。

而且,我們兩國,連戰略合作夥伴都不是。

你應該去找你的盟友,.......”葉修文示意道。

“我們的盟友,已經向工廠發射了三枚戰斧式巡航導彈了,但都被擊落了。”

“什麼?戰斧式巡航導彈,都被擊落了?”

西色列的司令官話還沒有說完,李長海便驚訝了一下。

葉修文搖搖頭,覺得要完。

果然,西色列的司令官,抓住了機會道:“是啊!我們的一套‘薩德導彈防禦係統’,落入了恐怖分子的手中,.......”

“這是什麼時候的事?”葉修文眉頭微蹙,覺得事態,越來越嚴重了。

薩德是北美目前發展曆史最長的導彈防禦係統,也是北美陸軍掌握的兩種高低搭配的防禦係統之一。

“薩德”全名為“戰區高空區域防禦係統”(thaad),是陸基高空遠程反導係統,攔截高度超出大氣層,達到了150千米。

整個係統,由攔截彈、車載式發射架、地麵雷達,及戰鬥管理與指揮、控製、通信、情報係統(bm/c31)等組成。

其攔截彈長6.17米,最大彈徑0.37米,起飛重量900千克,最大速度可達2500米/秒,采用直接撞擊方式摧毀目標,主要攔截射程3500千米的彈道導彈,最大攔截高度和攔截距離分彆為150千米和300千米,防禦半徑200千米左右。

而“愛國者”2的反導射程隻有15千米,“愛國者”3也僅為30千米。

因此“愛國者”被稱為點防禦係統,而“薩德”為麵防禦係統。

主要用於保護較大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和目標,用來保護北美、盟國軍隊、人口中心及關鍵設施免遭中、短程彈道導彈打擊。

攔截高度高,可防禦洲際彈道導彈為實現高空攔截,美科研人員對“薩德”攔截彈進行了獨特的設計。

其使用的固體火箭推進係統由一台單級固體助推火箭、一個推力矢量控製係統和一個可展開的氣動喇叭瓣機構組成。助推火箭采用了高能的端羥基聚丁二烯(htpb)推進劑,殼體采用先進的輕型複合材料。助推火箭後端所采用的新式喇叭瓣結構,發射前平直放置,發射後根據彈上計算機的指令,可向外擴張成喇叭形,以增加攔截彈在大氣層內飛行的穩定性。

“薩德”的攔截高度達到40~150千米,即大氣層的高層和外大氣層的低層,這一高度段實際是射程3500千米以內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是 3 500千米以上洲際彈道導彈的飛行末段。

因此,它與“地基中段攔截”(gbi)係統配合可以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末段,形成雙層攔截,也可以與“愛國者”等低層防禦中的“末段攔截係統”配合,攔截中短程導彈的飛行中段,形成雙層攔截,對北美導彈防禦係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而且這種導彈,還采用了動能殺傷技術,破壞威力極大。

“動能殺傷技術”,這是從“星球大戰”計劃就開始發展的一種新型技術,其破壞機理是“碰撞-殺傷”。

這種方式看似簡單,卻對末製導和空間機動的矢量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難度不亞於“子彈打子彈”。

此前防空和反導導彈一般都采用高能炸藥破片殺傷方式,依靠成千上萬片碎片破壞目標導彈或彈頭,往往隻能實現所謂的“任務破壞”而非“導彈破壞”,一般不會完全摧毀彈頭,而隻是使其偏離原定軌道,彈頭內的爆炸物或生化戰劑仍會散落到地麵。

而“碰撞一殺傷”可以高速撞擊目標彈頭,從而引爆彈頭或利用高速撞擊的高熱使生化戰劑失效。

“動能殺傷技術”的另一個優點是其戰鬥部很小,甚至可以沒有專門的殺傷部分,隻依靠製導或末機動部件的質量就可以達成“碰撞一殺傷”的效果,這大幅度減少了戰鬥部質量。

例如,在“薩德”係統的早期計劃e21中,其動能殺傷飛行器(kkv)的質量就從hedi的200千克降低到了40千克,而“薩德”係統的攔截器包括保護罩在內質量也隻有40~60千克,而且使導彈增加攔截高度成為可能。

“薩德”係統攔截彈彈頭主要由用於捕獲和跟蹤目標的中波紅外導引頭、用於製導的電子設備(包括電子計算機和采用激光陀螺的慣性測量裝置)以及用於機動飛行的軌控與姿控推進係統等組成。整個攔截器(包括保護罩)長2325毫米,底部直徑為370毫米,沒有專門的殺傷部件,而且將如此多而複雜的部件安裝在隻有60千克的彈頭內,其設計難度不難想象,這也是“薩德”遲遲難以麵世的原因之一。

具有多次攔截能力,摧毀概率高當預警衛星或其它天基探測器發出敵方導彈發射的預警後,首先由地基雷達進行目標搜索,一旦捕獲到目標,即對其進行跟蹤,並將跟蹤數據傳送給bm/c3i係統。

bm/c3i係統將目標數據裝定到準備發射的攔截彈上,並下達發射命令。攔截彈發射後,首先按慣性製導飛行,隨後由bm/c3i係統通過雷達向攔截彈發送目標修正數據,對攔截彈進行中段飛行製導。

攔截彈在飛向目標的過程中,可以接收多次目標修正數據。當攔截彈飛行到攔截位置時,動能殺傷攔截器與助推火箭分離,進行自主尋的飛行,最後通過直接碰撞方式摧毀目標。在整個攔截過程,雷達需要進行連續觀測並把觀測數據提供給bm/c3i係統,以便進行毀傷效果評估。

由於“薩德”可以在較大高度實施攔截,這為係統提供了充足的反應時間和作戰空間實施多次攔截。因此“薩德”係統在方案中設計了“射擊-評估-再射擊”的作戰方式,具有二次攔截和二次毀傷評定的能力。

並且,這種係統生存性極強的“薩德”係統,還具有很高的機動性。

不但可以快速運到所需的戰區,而且可以通過公路機動變換陣地,躲避空中打擊,提高係統生存性。

“薩德”攔截彈發射車是以北美陸軍貨盤式裝彈係統和m1075卡車為基礎設計的自行式機動發射平台,每輛發射車可以攜帶10枚“薩德”攔截彈,全重(包括攔截彈)40噸,車高3.25米,長12米,可用c-141空運,便於在全球範圍內快速部署,具有較高的戰略機動性。

“薩德”攔截彈發射前密封在用石墨環氧樹脂材料製造的裝運箱內,裝運箱固定在托盤上,同時也起發射筒的作用。發射車從裝彈到完成發射準備的時間不超過30分鐘,待命中的攔截彈在接到發射命令後幾秒鐘內便能發射。

所以,也正是因為如此,攔截下北美自己發射的戰斧式巡航導彈,則再容易不過了。

但此時,葉修文所擔心的卻不是這些,而是倘若敵人尋找到了蛟龍號,會不會借助薩德係統,對蛟龍號,進行空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