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越眉頭緊蹙,倒不是為了白起的話,而是在思考,打仗就是燒錢,衛青領兵在外,沒有一刻不在燒錢,這樣的情況是無法和烏孫繼續耗下去的,要麼一鼓作氣屠了烏孫,要麼收兵休戰,等待來年。
天子一令,流血漂杵,除了十萬勝兵,剩下的是人數在五十萬左右的老幼婦孺,但如果一時心軟,讓烏孫緩過氣來,死的就是前線的將士,她不可能下退兵令。
姬越知道,其實她早就有了決斷,之所以把這麼多人召集過來,無非是尋求一個心理安慰,既然有人已經替她把話說了出來,再多猶豫也沒有什麼意思。
姬越當朝沒有給出肯定的答複,但回到明光宮時卻親自擬定了軍令,一刻也不停留,命人送至前線。
但就在第二日,忽有烏孫使者求見,稱此行帶了國主的降書,前線戰兵也已收起戈矛,靜候商議。
姬越也不知自己是個什麼想法,但她知道自己鬆了一口氣,當即命人快馬加鞭撤回旨意,召見烏孫使者。
烏孫說是西域國家,其實更像是草原部族,烏孫使者一共有四名,正使一人,副使三人,正使是烏孫國王的叔叔須彌,三名副使都是烏孫國王的兒子,分彆是二王子,三王子,和六王子。
烏孫國王的降書是用晉語寫就,事實上在這些西域國家,貴族都以學習晉語為榮,須彌的晉語說得就相當不錯,姬越翻看過降書,烏孫國畢竟是西域霸主,投降的條件也不同於其他西域國,他要求讓自己的三個兒子進入晉國女皇的後宮為妃,且女皇必須為烏孫人生下一名王子,隻要姬越答應這個條件,他願意帶領烏孫人投降。
除此之外,關於投降的種種都沒有提及。
姬越麵無表情看完降書,目光掃向烏孫王叔身後的三名身材高大,紅發碧眼的烏孫王子,抬手把降書擲下禦階。
須彌臉上還帶著淡淡的笑容,隻道:“烏孫彈丸之地,本不敢與晉爭鋒,但晉兵屠我戰兵,殺我子民,占我國土,烏孫男兒也有血氣,如今來降,是為烏孫五十萬平民百姓,如果此等投降條件晉國不接受,那麼晉可殺我烏孫人,我烏孫戰兵也可殺進邊郡,殺戮晉人,到時候生靈塗炭,再悔晚矣。”
姬越冷冷地說道:“朕至今未下屠國令,也是為這五十萬條人命,烏孫既然沒有誠意投降,那請諸君歸國等死罷!”
須彌將降書撿起,忽然又道:“陛下難道以為臣此來沒有誠意?烏孫王子個個驍勇,如今僅剩三位,二王子陣前殺敵,失卻左眼仍戰三天,三王子屠入軍陣,曆十二戰斬敵過千,六王子年最小,也知保家衛國,此等英烈男兒,莫非還辱沒你晉國不成?”
姬越正視了一眼三名烏孫王子,見三人麵上都帶著屈辱恨極之色,忽然笑了,說道:“既然是為和親而來,那不如留下,靜等朕的大將軍屠滅烏孫如何?到時再讓你們知道,何為我晉國男兒!”
須彌束手就擒,其餘三位王子也沒有多餘動作,四名使者被生生擒下,押至館驛。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姬越沒有殺死這些烏孫使者的意思,但旨意已經追回,她一時有些猶豫不決,還是此時經由狄仁傑提醒,才發覺先前幾名使者的不對勁。
狄仁傑在開春時擔任了九卿之一的大鴻臚,原本的大鴻臚犯事被撤官,這個位置是姬越特意留下的,掌屬國交往,接待使節等事宜,烏孫使者正是由狄仁傑親自接待,據他所說,這些烏孫使者來時個個壓抑著火氣,麵君之後反而都安靜了下來,仔細想來,他們呈上的那份降書也有些問題,竟然是用紙寫就的,而非西域人更習慣的繡字。
事後狄仁傑讓人監視烏孫使者的一舉一動,發覺他們進入館驛之後就再無交流,偶爾眼神交集,都沒了朝上那副咄咄逼人的樣子。
前線休兵無法作假,但烏孫降書裡提出的條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姬越不可能接受,倒不是說不可能接受三個烏孫妃子,而是給烏孫人生下孩子,這是侮辱血統之事。
狄仁傑懷疑,這份降書是幾個使者偽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