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一隻雞引發的血案 劉邦:這王勃真是個……(1 / 2)

秦朝

這首清新自然的五言律詩和秦始皇熟悉的《詩經》《楚辭》風格並不一樣。

不過詩歌之美是共通的。

初次讀來有些彆扭,秦始皇揣摩片刻,漸漸琢磨出了趣味:“寫得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淺顯易懂,朗朗上口。”

還沒等他細細品味,就聽到天幕說話。

悠悠我心:【王勃在送彆朋友的時候,寫下了這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首詩後來也登上教科書。】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語言清新高遠,全詩開合頓挫,堪稱千古送彆詩之名作!】

【一首詩,讓朋友千古留名!(雖然我們仍未知道杜少府的全名)。】

【對了,王勃善用典,這首詩用的典故比較多,我隻挑一個比較特殊的講一講。剩下的就放在大屏幕上,大家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一下。】

他隨意地掃了一眼,剛看到什麼的時候,目光停滯住,瞳孔微微縮小,頓時警覺起來。

要素察覺!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意思是長安城由三秦拱衛,透過風雲遙望著五津。】

【“三秦”是指長安關中一帶。楚漢爭霸時,西楚霸王將這裡分為三份,分給秦朝的三個降將,所以後人稱這裡為三秦之地。】

【為什麼要挑這個典故來講一下呢?因為王勃和秦朝某種意義上來說,挺有緣分。】

【王勃出自太原王氏。太原王氏稱秦朝名將王翦為他們的祖先,稱家族曆史可追溯到秦朝。對了,那個非常有名的琅琊王氏也是一樣。】

秦始皇抬起右手,虛握劍柄,很好,很好。

不管這天幕有何來意,姑且相信說的是真的。

所以他的老家關中地區被分割了,還分給了三個降將!?

用叛變的秦人去統治秦人,關中地區永遠不會和平,再無崛起之日。

事實證明,他想的是對的。劉季打到關中的時候,百姓們恨透了章邯等人,對劉季等人夾道相迎。

他們的兒孫和將領一起出征,一個都沒回來,那將領卻靠著賣國享受富貴。他們怎麼配?

很快,宮外傳來響動聲。

戰戰兢兢的王翦來到鹹陽宮,膝行向前,向秦始皇請罪。

沒有人找他,他卻主動來了。

此刻,他心情非常複雜。

倘若天幕說的是真的,那麼他的子孫後代很昌盛,出了不少有名的人物,這個什麼王勃還被天幕點評為十大詩人呢!

身為先祖的他未來肯定不愁香火,逢年過節就有很多人來拜祭。這簡直是無數達官顯貴的究極夢想。

可未來是未來,現在是現在。

大秦滅亡之後,王家非但沒有覆滅,還發展得這麼好,甚至形成世家,哪個皇帝看到能高興?

所以在他得到消息之後,立刻帶著孫子王離朝秦皇請罪了。

他晚年放下兵權,明哲保身,閉門不出,就是因為不想像武安君白起那樣淒慘死去!

秦始皇卻麵色如常,沉聲說道:“起來吧,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認的是大秦名將王翦,又不是叛將王翦。”

天幕將三個叛將和王家分開敘述,說明王家很可能不是那三個叛將。

再說了,在滅楚之戰中,他交給對方六十萬軍隊,那是傾國之戰。倘若對方有異心,那麼滅亡的就不是楚國,而是秦國了。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他並不會因為還未發生的事情而質疑自己的愛將。

王翦頓了頓,叩頭謝恩,心裡鬆了口氣。看來這關,勉強過去了。

秦始皇話鋒一轉,目光沉沉,看向站在祖父身旁的年輕人:“王離,楚國賊心不死,朕派你領兵五千,去調查那所謂的楚漢之人。”

“臣遵旨!”

在六國還沒覆滅、楚懷王客死於秦的時候,楚國曾經流傳過一句來自隱士南公的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楚國雖然隻剩下三個氏族,但滅亡秦國的一定是楚國!

秦始皇聽過這句讖言,並不放在心上。像這樣詛咒他的預言,他聽過無數次。

六國裡的每個國家都吵吵嚷嚷,要滅亡他呢。

他並不相信這句讖言,但天幕的話,讓他不得不在意。

楚漢之爭,西楚霸王……從名字來推測,恐怕和如今楚國那群亡國遺民逃不了乾係。

這個推測讓他沒來由地有些心亂。

楚那個蠻夷之地位處東南,距離鹹陽太遠了,幾乎是最難管的地方,那裡的百姓隻認楚國,而不認秦國。

他做好了慢慢消化這塊肥肉的準備。如果大秦能綿延一千年,一代又一代帝王的努力,遲早會讓這些亡國遺民忘掉楚國這個概念,從骨子裡變成秦人。

無論有再深的仇恨,隻要過了三代人,也會忘了七七八八。

可是那西楚霸王居然還打著楚國的旗號。

這不就是說明帝王的恩澤還沒有讓他們忘掉舊主嗎?

是後來的帝王太沒用,還是秦朝延續不過三代?亦或者兩者都有?

這不可能!

他麵上不顯山不露水,然而攥緊拳頭,骨節發白。完全不敢相信,或者說,不想相信這個推測。

奮六世之餘烈,怎麼會三代而亡?

秦始皇通過犄角旮旯裡的小小信息,就分析出了這麼多線索,這就是千古一帝的智謀。

不久,秦始皇冷靜下來,下令讓太史令記錄天幕,力求將所有的信息全部記錄下來。

他沒有那麼愛詩歌,對盤點詩人興趣不大。有吟詩作賦的時間,他寧願去批奏章。

可是今天的事情告訴他,在天幕的犄角旮旯裡,也許藏著秦朝相關的信息。

先不管天幕說的是不是真的,都必須記下來,逐字分析!

........................

視頻的主人可不管自己掀起的滔天巨浪,悠悠哉哉繼續說:【講到這裡,大家也都看出來了。】

【王勃家境好,得領導寵愛,名聲又很甚,到達了人生的巔峰。】

【可惜呀,接下來,他就開始走下坡路了,而且原因非常兒戲。】

【這是風和日麗的一天,沛王李賢高高興興地拉著一堆貴族子弟玩鬥雞。】

【鬥雞,是雞之間的搏鬥。這種遊戲起源於春秋戰國,漢代傳承下來,在唐代非常盛行。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喜歡玩鬥雞。】

【當時的民間童謠說:“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如果鬥雞玩得好,可以獲得貴人的賞識,獲得官位,根本不用讀書寫字。】

【沛王李賢當年十三歲,那時候還沒有什麼好玩的娛樂,梨園老祖唐玄宗還沒出生呢。李賢和朋友一樣沉迷鬥雞,沒事就跟外麵的人打比賽,結果跟自己的兄弟英王李顯杠上了。】

【誰都覺得自己的雞厲害,誰都覺得彆的雞是垃圾,於是決定鬥一場雞。】

水幕上出現新的畫麵。隨著男子一聲高呼:“放雞!”

兩隻雄赳赳氣昂昂的公雞殺氣騰騰地搏鬥起來。

圍觀的人不停喝彩,兩位王爺不停給自己的雞加油打氣,氣氛熱鬨得不行。

而王勃站在旁邊,安安靜靜,與眾不同。

他家風很嚴,從小就愛讀書,不喜歡這種玩樂。比起鬥雞,他更想去看書。

沛王李賢玩得正嗨,看到王勃這麼不合群,心想:“這王大才子莫非是不喜歡鬥雞,才冷著個臉?”

他想讓王勃也參與進來,讓場子更熱鬨,一來二去想出了個好點子,笑意盈盈:“子安,今天這麼熱鬨,鬥雞這麼好玩,你文采出眾,不如寫一篇鬥雞相關的文章吧!”

王勃覺得這事很無聊,但王爺之命,哪能不從?

他隻能提筆寫了一首駢文《檄英王雞》。

緊接著,這首駢文浮現在天幕之中。

【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養成於棲息之時,發憤在呼號之際。望之若木,時亦趾舉而誌揚;應之如神,不覺尻高而首下……】

.............

不少沒見過這篇文章的人心中嘖嘖稱奇。

善用典故,對仗工整,文采飛揚。

明明主題是在搞怪,卻妙筆生花,太絕了。

秦朝,沛縣

未來的漢朝開國皇帝劉季如今還是個無名小卒,在家鄉擔任沛縣,相當於派出所所長。

他隻比如今的最高統治者秦始皇小兩三歲,已經是個中年人了。

幾年前,他們沛縣來了一位有錢人呂公。在宴會上,呂公很賞識他,問他要老婆不要?

他要了。

他娶了呂公的女兒呂雉,生了孩子,算是成家立業了,可是並沒有穩重多少,身上的遊俠風氣沒有褪去,還是非常散漫。

如果世道不亂,他估計會一直這麼瀟灑地過下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