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拭田插秧(1 / 2)

最左邊的山頭地勢較為平坦,據老人說,多年前這裡有好些大楓樹,因此這個地方得名楓樹坪,有一片建於清末的老房子就座落在這個楓樹坪中,這裡的十餘戶人家都姓王。

楓樹坪中的十餘戶人家雖然歸屬於沙田村,卻並不和沙田、流田等這幾個周圍的村子裡的人同姓,王鶴在後世曾看過王祥裕拿回家的族譜,根據族譜記載,這一支王氏族人源自山西太原,因避戰亂南遷至此,基於這個原因,在過年祭祖的時候,楓樹坪的人在老屋的廳堂裡向祖先敬神燒香,廳堂上的牌匾寫的正是“太原堂”。

原本老屋隻有三戶人家的,到了王祥裕這一輩,因為當年提倡“人多力量大”,農村家庭生的孩子都比較多,像王鶴就有五個叔叔、五個姑姑,這還是親的,如果再算上同族的就更多了,十個手指頭都數不過來。等到父親這一輩的50後成家時,老房子就不夠住了,於是開始在周圍興建新房子。

分家建新房子的時候,李飛鳳想著靠近農田好方便乾活,就選擇了這片山,據王鶴長大後聽媽媽說,這片山當時的所有權並不屬於爸媽,而是屬於外婆的一個表弟,是由媽媽去找這個王鶴叫舅公的人換來的所有權。

王鶴在七歲之前都是住在老屋的,搬過來新家之後,因為老屋那邊的人多,還會經常過去找人玩,主要找的人就是小叔,也就是(隻論男丁)排行第六的叔叔。

小叔輩分大,歲數卻不大,他和王鶴的姐姐王燕同齡,隻是月份要大一些,即王鶴的媽媽生女兒前幾個月,王鶴的奶奶剛剛生下了她第十一個孩子。

這種事情在當時的農村並不新鮮,兩年前的一個暑假,王鶴跟著媽媽和姐姐赴墟,正好碰到一個姐姐的同學在背著個孩子放牛,原本還以為她背的是弟弟,隨口問了一句後,沒料到那孩子卻是她的叔叔。

叔叔和侄子侄女、舅舅和外甥讀同一年級,這種現象在80年代、90年代初的農村曾經出現,中斷了約20年後,在王鶴穿越回來之前,受二胎政策的影響,這種情況再度出現,王鶴有一個鄰居是個90後,他女兒就隻比他的妹妹大一歲。

王鶴的父母提前把今天拭田要插的秧苗脫好,並且拋到了幾塊昨天二叔已經轆軸好的田裡,一家人吃完飯,收拾了一下碗筷後,便戴著草帽,帶著吃的喝的往田裡而去。乾農活很辛苦,加上陽光暴曬,體能消耗很大,中途需要補充一些水和吃食。

喝的是提前泡好的苦丁茶,足足裝了一個大茶壺,外加一個鐵桶。吃的有米橙、老蟹子、番薯乾等食物。

米橙是和薩其瑪一樣的食物,不過這個不是買的,而是自家手工做的,在春節前一個月左右,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做,把油炸的米花、熬好的麥芽糖、花生仁等混合在一起,放在一塊長方形的,邊沿高兩三厘米的木板上,壓實後,再用刀栽切成塊狀,然後用鐵皮箱儲存起來,這是防止潮濕。

老蟹子是米粉做的油炸食品,形狀有點類似字母K和數字8,根據各家的喜好,會決定是做放糖還是放鹽的口味,放鹽的一般會加上胡椒粉,當然也有些人家不嫌麻煩,兩種口味都做一些,完美解決了鹽黨和糖黨之爭。

這些食物,一般是春節的時候拿來招待客人,和春節後帶著去走親戚用的。

李飛鳳勤勞能乾,除米橙、老蟹子外,春節前還做了三角酥、糖李子等食物,現在都用鐵皮箱裝好,一起帶到田邊的樹下放著,今天王鶴的幾個叔叔、嬸嬸、還沒出嫁的姑姑,連爺爺都會過來幫忙插秧,這些是很好的乾糧,往年大家在休息吃東西的時候,都會一邊吃一邊誇:

“大嬸做的米橙就是好吃,麥芽糖、花生放的真多。”

這時候王鶴就會聽到媽媽自豪又謙虛地笑著,說二嬸三嬸她倆做的才好吃,接著說著說著,憶苦思甜,回憶起前幾年日子過的緊巴巴的,每家過年的時候,都沒有多少像樣的東西可以拿出來招待親戚,有一年買了一些糖果和幾斤桔子,藏在穀倉裡準備過年的時候才拿出來吃,卻沒想到到了過年去取的時候,發現東西早已經不翼而飛了。

說到這裡的時候易飛鳳就會笑罵道:

“我光知道藏在穀倉裡能防住老鼠,卻沒想到防不住大妹和狂佬二這兩個好食鬼!”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