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翰自從投降劉泰後,便一直都在北方養馬,努力為劉泰耕耘著未來。
一開始,劉翰覺得自己養養戰馬,等到曹嶷離開幽州刺史的位置後,自己便能順利接班。
不要看不起養馬,在古代馬可比人貴多了,九卿之一的太仆,那就是專門負責養馬的官。
就算是齊天大聖也是從弼馬溫這官職乾起來的。
劉泰把邊疆馬匹托付給劉翰,某種程度上就是給劉翰鋪好了一條通向九卿的道路。
隻要劉翰按部就班的執行工作且沒出什麼明顯錯誤,那劉翰靠著羊馬,便能穩穩當當的進入到未來九卿的位置。
一開始,劉翰也是這麼認為的。
隻不過他真正開始接手這些任務後,才發現自己陷入到大坑中。
因為劉泰的一份改造異族的計劃書送到他的手中,讓他去嘗試著試試。
然後,劉翰試了試,就整個人陷進去,有些爬不出來了。
因為劉泰的計劃是幫助異族從遊牧業向畜牧業過度發展,努力改變北方異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幫助他們學會耕種牧草小麥青稞,讓他們有統一的居住點,最好學會修建城牆,統一生活,而不是術追逐水草而居,劉泰想要出兵討伐,都不知道會迷路到什麼地方去。
劉泰高舉漢化旗幟,但並不是說,自己在戶籍上登記個名字,異族就能成為漢人。
劉泰要得是異族被同化成漢人,所以必須要有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文華傳承,以及血脈相容等等。
總不可能,一個是追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一個是耕種田地的漢家百姓,硬說這是一種人。
哪怕成吉思汗有著劉邦的血統,但到底也是蒙古人一樣,自己希望的可不是漢人被草原改變了生存方式,而是希望漢人改造異族的生活方式。
這在這樣的情況下,劉泰便讓劉翰開始了這次嘗試。
說實話,劉翰拿到計劃書時覺得劉泰瘋了,但就算劉泰瘋了又怎麼樣,他到底是自己的頂頭上司,劉翰跟著劉泰詳細商談很久後,便拿著這理論體係去北方嘗試去了。
劉翰首先跟趙安溝通了一下,趙安在幽州以北的土地上畫了一個圈,親自跟當地鮮卑部族溝通了下。
這些鮮卑部族很快被搬到當時還是郗鑒管理的煤炭司中為大漢挖煤去了。
他們為建立以漢人為主體,華夏多民族共存的新大漢而儘一份力量。
至於這片土地上的鮮卑話事人,段氏鮮卑在遼西跟慕容氏死磕,拓跋鮮卑分成了兩部在內鬥,實在沒出麵為這些鮮卑人做主的時間。
而不久後,拓跋鮮卑部落被趙安漁翁得利一鍋端了後,也陪著他們一起去煤鋼司挖礦,一起為共建大漢的事業奮鬥去了。
完成了對草場的征地,劉翰便開始挑選牧草草種了。
畢竟劉泰的計劃書裡隻有一句“使異族耕作草場,學大漢春播秋收。”
但怎麼樣打造草場,用什麼樣的牧草進行耕種,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耕種,全部沒有。
劉翰卻也隻能一切靠自己,他最大的特質就是聽話,做起事情來也是認真。
劉翰便懷著一步一步來的心思,便從千千萬萬異族牲畜吃的牧草中,挑選出容易種植的牧草來,像什麼紫苜蓿,鵝觀草,紫根菜等等。
挑選出這些牧草,還是劉翰真的飽讀詩書,去翻閱了史書,去尋找當初大漢的汗血寶馬到底吃得是什麼草,然後,這種草能不能進行大規模耕種。
最後,還是異族人主動在第二年的時候送來了紫根菜種子,才讓劉翰發現這種牧草,不但耐寒,而且耐旱,不吃土地,牲畜喜愛。
最重要得是能夠像是韭菜一樣,栽培一次,還能多次反複收割,實在是上等飼料。
至於異族第二年送來這種飼料種子,那是因為在第一年年末時,劉翰按照劉泰的辦法弄出了青儲。
雖然成果不算很好,但至少動物們能下口,再加上泥瓦匠在草原建立給牲畜過冬的牧房。
這牧房是有火炕的,動物們不再是隻能在避風的地方擁擠取暖,而能用煤炭焚燒起來的火炕,哪怕是在冬天也能跟人類一樣享受到室內的溫暖。
這讓原本很多理論上在冬天根本撐不下來的牲畜,活過了冬天,而不需要在冬天凍死後,直接被人開宰。
火炕這種東西在華夏那燒的主要是百姓們砍伐曬乾的木材,因為這對百姓們最省錢。
但對慢慢草原上的異族們來說,木材?在草原上想要找到可供焚燒的木材可不容易。
牲畜的糞便才是他們最常見的焚燒材料,而這些東西想要積蓄到維持整個火炕運轉三個月到春天,那怕是需要點亮沼氣技術才行,所以逐漸被擠壓出了華夏市場的煤炭火炕登場了。
最重要得是,這些煤炭火炕的煤炭也都是那些不願意從遊牧業轉職到畜牧業的異族們奮力挖掘出來的。
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算是自產自銷,為畜牧也轉遊牧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而想讓遊牧業轉職成畜牧業,這種能在冬天保證溫暖,讓更多牲畜生活下來的牧屋卻也隻能算是第二,真正功勞還是青儲技術上。
這種幾乎沒什麼壁壘的技術,在劉泰的堅持與指導下,劉翰在第二年時就徹底的弄了出來,從此以後幽州地區異族從遊牧業向著畜牧業發展就再也抵擋不住了。
也沒有彆的原因,因為現在北方越來越寒冷。
如果不是因為放牧時很快便會把一大片草原都給吃得乾淨,逼得自己不得不向著下一處的草原去追趕,誰又不想要安安心心的守在一個地方,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呢!
青儲技術讓牲畜們在冬天吃到豐盛的糧食,牧屋技術讓牛羊避免在風雪中被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