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祖逖之死(2 / 2)

晉末的卯金刀 倚夜聽雨 8145 字 10個月前

第二題,景帝順利平定七國之亂傳承給武帝一個統一的大漢。

“請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寫一篇三百字的評論,詳細論述晉廷沒有吸取景帝教訓,結果因八王之亂導致民不聊生,硝煙四起,以及大漢三興的必然性。”

……

總而言之,所謂文科,本來就是不懂可以亂寫,隻要言之有物那就可以了。

第一題,就是標準的記憶力篩選題目,標準的送分題。

劉泰表示,連第一題都過不了的,那就不用去看下麵的題目了。

畢竟自己招募的這些官員,肯定是從最小的將仕郎開始做起,記憶力的強大,對於他們以後的工作生涯肯定不會有什麼壞處也就是了。

第一場的《九章》比拚的是邏輯能力,第二場《漢書》比拚的就是細節,積累和字本身。

就好像學霸跟普通學生間的分差是數學,而學霸跟學神之間的分差就是語文一樣。

不過,《九章》是貼出正確答案,而第二場《漢書》則把考第一的那位貼出來。

名叫荀誌,是荀綽的兒子,跟荀綽也一樣立誌寫史書的家夥。

隨著第二場考試過去,舉子們有的為自己選入而欣喜,也有人為自己落榜而遺憾。

當然,對荀誌這種拿到了第一名,甚至能作為標杆的人更讓人充滿了羨慕嫉妒。

因為他們隱約聽到風聲,作為第二場的第一名,第三場後就注定被錄取的,雖隻是《漢書》一科,卻也多少有幾分奪儘同輩風采的感覺。

不過,所有通過了第二場考試的學子們,卻也沒心思再去談論什麼了,馬上便進入到最關鍵的第三場考試。

經過第二場考試篩選後,隻剩下了一千舉子,所有人都知道,隻要這一關過去了,那等待自己的便是通天大道。

因為大漢朝廷已說明了,這三百六十人將會進入到殿試,殿試隻是重新進行排名,不會再進行篩選。

對進入冬日後,就抉擇殘酷命運的舉子們來說,他們終於見到了命運的儘頭。

所以這時候的他們深吸一口氣,做好了最後的準備。

荀誌算是最從容的,因為他從荀綽那裡已知道,自己隻要四平八穩的寫出一篇倫策,自己就會穩穩入選這三百六十人之一,這是他《漢書》第一的榮耀。

褚裒雖知道這次考試並不容易,但不論怎麼說,至少《九章》和《漢書》兩關算是過去了,接下來自己的目標便是倫策,無論如何要爭一爭頭名。

就好像荀誌從荀綽那裡知道消息,褚裒也從自己堂兄那裡獲得到更具體的消息。

就是三場考試的榜首,實際上都會被直接錄入到殿試前二十的成績中,算是保送之人。

對比起這兩個官二代的躊躇滿誌,王度與鄭略卻在相互鼓勵,因為一個是寒門出生,一個是來自黃河對岸,他們都非常清楚,接下來這關對他們來說,就真的是最重要的一關了。

過去了自己便是能夠出將入仕,過不去,下次的機會就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了。

所以,兩人依依惜彆後,便馬上投入到第三場的倫策考試中,這次的考試題目是昭烈!

這題雖然超過了《漢書》的內容,但就這麼簡單的兩個字,隻要對曆史有所研究的學子都非常清楚,這撲麵而來的便是統一天下,還於舊都的滄桑。

所有人飛快的開始按照自己的辦法開始寫起倫策來,基本生取得都是還於舊都的意!

很快第三考也很快考核完畢,而第三考考官在統一收卷後,看著眾人道:

“諸位能過前麵《九章》與《漢書》兩關,已是千裡挑一的俊才。

縱然沒位列周天之數,也可以憑借自己進入過兩關的成績,直接前去軍史府報到,成為見習軍史。

見習軍史雖非九品之列,但卻同時擁有軍功與教化兩種功勳,算我文臣序列中晉升最快的,定然不會埋沒諸位!”

聽到這話,對世家出身的人來說,自然沒任何興趣。

因為他們追求的是製定規則與利用規則,跟底層那種路摸爬滾打攀爬到規則巔峰的人是完全不同的。

但對一些寒門出身的人來說,軍史體係就是一處不錯的去處了。

畢竟經過前麵兩輪的考試進入到了這一千名,在軍史體係中是能直接授課《漢書》的。

而隻要能授課《漢書》,就算熬資曆熬三年,就能成為正式軍史,就是從九品了。

不要看軍史的品級低,軍史所在的軍隊隻要立下團體功勳,那軍史都是能分潤到功勳的。

褚翜的軍功爵製雖然還沒拿出來,但怎麼樣把軍史納入到軍功爵製中,卻跟劉泰仔細商討過的。

劉泰表示,軍史跟戰士不同,講究的是能把所在部隊擰成一股繩,所以雖然軍史同時擁有軍功與教化兩條功勳路線,但軍功路線隻是跟集體立功有關。

所有關乎將士個人的榮譽,都跟軍史沒有任何的關係。

軍史是部隊的大腦,也是部隊的皮鞭,怎麼讓部隊維持住士氣,怎麼樣擰繩,甚至在跟主力失去聯係時,軍史都能對軍隊整體進行管理。

而且,在漢代或者說整個封建時代,軍功都是最上等的功勳。

軍史這條體係對很多沒背景的人來說,真算得上是條通天大道。

當然前提是戰爭沒有打完,如果戰爭打完了,那軍隊的整體晉升就成了熬資曆。

軍史的教化體係雖然也能讓軍史晉升,但比較起純粹的文官治理,那就要差太多了。

對劉泰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讓這些落榜的人才有個去處,起到一個兜底的作用,而不是直接讓一群懂得曆史,懂得數學的人直接清退回家裡取!

簡單的說,經過了前麵兩層考試的人,就算不是人才,至少也是硬才。

既然是人才,除非是自己心高氣傲的想要衝擊三百六十周天的殿試,否則隻是想要找一個糊口的職業,成為軍史絕對已經足夠了。

對人才,劉泰自然是要尊重的,而且隨著社會的穩定,軍史製度也需要進行革新。

像現在這般把稍微失意的有才之人吸納到軍史中寫史,而那些依舊還有衝勁的人才,則是為大漢進行儲才,隻能說大家都是有美好的未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