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需要的是更加簡便,讓人一眼便是看出字意,但卻非常簡潔的字,比如說‘壹’為什麼不能直接寫成‘一’,簡便成讓普通百姓一眼便是清楚明白!
唯有如此,才能人人可讀書,人人可考舉。
而我需要一個人能幫助我把所有的字全部簡化,簡化到讓天下百姓人人能學的地步!”
此時此刻,劉泰的目光帶著幾分殷切的看著王羲之,言語中帶著幾分迫切。
王羲之看著劉泰在宣紙上寫下的“壹”與“一”,忍不住咽下一口口水。
王羲之完全沒有想到,劉泰完全就是一個瘋子,跟自己才第一次見麵,居然跟自己說這!
王羲之能明顯感受到,若真如此完全就是挖掘世家根基,尤其晉廷這種以世家為主的國家來說,甚至說不定會出現大規模的政治動亂。
不過,這裡是是大漢,自己好像被晉廷所嫌棄,又琅琊王氏給丟出來了……
自己可是琅琊王氏出身,哪怕在晉朝朝廷有一點點希望,自己也不會被安排來到這黃河以北的大漢,而是繼續在琅琊王氏繼續做自己的貴公子啊……
王羲之流露出幾分苦笑,對劉泰道,“羲之初來此地,漢王為何有此重托?!”
是的,哪怕現在的王羲之也不過隻是十八歲的少年,他完全不明白,為什麼劉泰居然會這般的看中自己。
要知道自己在晉廷雖然算不上人嫌鬼厭,但哪怕是琅琊王氏也是小透明一個。
頂多就是周顗對自己有少許看中,但即使如此,晉廷大環境注定了自己仕途坎坷。
但王羲之沒有想到,自己這才剛剛來到此地啊,劉泰居然這般看中自己。
劉泰從容道,“其一你忠孝兼備,有情有義,我為何不能重用?
其二你被晉廷與琅琊王所棄,乃簡化漢字最好人選,也適合給世家掘墓。
其三,我雖隻見你一麵,隻見你寫了這“安”字,想來也是與我一樣追求天下安定之人!
所以我相信,你就是我一直尋找實現夢想的同行者!”
王羲之聽著劉泰的話,一時之間自己的手都不知道往哪裡放了。
對比起自己在晉廷處處碰壁,處處受阻,自己來到鄴城,劉泰便把自己給請過來,毫不吝嗇的表現出對自己的肯定。
這對十八歲,剛剛被作為棄子拋棄到河北之地的王羲之來說,殺傷力實在太大了。
在王羲之的眼中,劉泰全身仿佛身上綻放出了光輝,閃耀得自己都不敢直視。
而劉泰則繼續道,“逸少,若收你為臣,那晉廷汙蔑,你怕要背負汙點,此我絕不容忍。
所以日後,你儘管一邊找北地名家交流書法,一邊沉澱構思簡體字跡。
等到你簡化字體有所成就,呈獻大漢,我再因你有功朝廷與天下而邀之,以全你忠孝。
至於你父親王曠遷徙祖地之事,等到我拿下徐州,等你創造出簡體字,我順勢以侯爵之禮遷王曠靈柩入琅琊王氏祖地,你感覺如此安排,可否?”
王羲之聽到劉泰的話果斷跪了下來,眼眶中的淚水不知道怎麼就從眼眶裡流淌下來。
王羲之哽咽道,“我曾不明諸葛孔明與劉皇叔之遇,而今漢王對羲之之恩,羲之願鞠躬儘瘁,以報大王知遇之恩!”
“起來起來,怎麼就跪下了,我這邊可不興這個!”劉泰扶著王羲之,從自己腰上解下一枚玉佩道,
“這玉佩你拿著,你不是我麾下,我不好安排人手給你。
不過這玉佩乃我隨身之物,憑此玉佩,你可在大漢通行無阻,縱然要來漢王宮見我,侍衛也阻攔不得。
接下來你若完成簡體字的構想,怕是道阻且長,若遇到什麼困難儘管跟我說就是了。”
“謝大王!”王羲之聽到劉泰的話,對劉泰鄭重行禮道。
“你突然而來,那王度可是一路在門口等著!”劉泰不由道:“可真是個好運氣的家夥。”
“王兄?!”王羲之聽到劉泰的話,也明白了劉泰的意思,卻道,“羲之先行告退!”
劉泰看著王羲之離開,心中若有所思。
說實話,在劉泰看來王羲之更像琅琊王氏覺得晉廷這條船有點不保險,所以讓王羲之來到了這邊打個前哨。
不過,對劉泰來說不論琅琊王氏到底懷著什麼樣的心思把王羲之派遣過來,哪怕是過來做奸細的劉泰也不在意。
因為這可是王羲之,千古獨一份的王羲之。
漢字簡化工作看起來簡單,好像穿越者過來,就能把簡體字當做繁體字使用了。
但問題是,穿越者的通用漢字能寫兩百個,三百個,還是五百個?
彆得不說,“混吃等死,龘龖龘飝鱻麤靐飍朤馫譶灥靐馫”,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大概就隻能看懂前麵四個字吧。
所以,劉泰需要的是一套漢字簡化的規則體係,讓每一個能被簡化的漢字,尋找到對應繁體字,甚至生僻字的體係。
而擁有這樣的體係,哪怕王羲之將來掛了,後來繼任者們也能看懂漢字簡化的規律。
如果到了未來,需要漢字再加簡化,比如從簡體再簡化成五筆,甚至建立以漢字為根基的計算機語言時,也能作為借鑒與參考。
而能有這種潛質的人,華夏幾千年時間,除了倉頡以外,至少王羲之是最有可能完成這套體係規則的人,因為他對字有著彆樣的感觸,這是其他人所完全不能媲美的靈性。
劉泰深吸了一口氣,不論怎麼說,至少把王羲之給先安撫下來。
就在這時候,一名侍衛快步跑到劉泰的身邊,然後道:
“大王,泰山郡那邊傳來了消息,王敦反晉了!”
劉泰聽到這話不由一愣,更是蹭的一聲站了起來,讓內侍把信拿到自己手中看起來。
劉泰沉默一下,果斷對內侍們道,“派人去把褚翜,曹嶷,習參軍,張嵩,羊曼,郗鑒,溫嶠召集起來,去政務廳商量要務。”
“得令!”內侍連忙說道。
劉泰自己也動身,向政務廳而去。
(本章完)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