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優秀,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之所以被評價為虎頭蛇尾,當然是有原因的。
一般這種電影,尤其是懸疑、驚悚類型的電影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開頭驚豔,因為觀眾對新鮮的劇情充滿了新奇感,中段過渡的還算合理,能夠吸引觀眾繼續觀看下去。
如果不能讓觀眾看下去,那就要被打入超級大爛片了,不要去想什麼虎頭蛇尾的形容詞了,根本還達不到那種標準。
到了最後的結尾部分,也是一部電影最需要發揮良好的部分,往往也是決定一部電影能否在觀眾那裡獲得好評的關鍵。
這樣一部電影卻往往陷入無力,結尾一點也不精彩,所有的劇情都在觀眾的意料之中。
或者說,是根本就一瀉千裡,結局幼稚可笑,都不隻是平庸可以解釋的。
直接就仿佛不是一個導演拍出來的,令人大呼導演是不是患了精神分裂症。
實際上,導演當然腦子沒有毛病,出現這樣的情形往往有兩個原因。
一個就是很簡單的,劇本就是這樣的質量。
當導演拿到劇本,或者對於電影來說,往往編劇就是導演自己,它的劇情構造就是這樣的。
一個精彩的開頭,一個穩定的過渡,和一個湖爛的結尾。
這是編劇的自有水平決定的,就算是觀眾罵翻了天,也一樣無法把電影的質量提高。
而另一種就是比較可惜的了。
拍攝一部電影,往往周期還是比較長的,一開始,導演的狀態當然是最好的,對劇情的走向把握也是最精準的,要求也高。
但是到了後期,往往也會出現情緒上的波動,鬆懈,於是,呈現到作品當中就是好好的一部電影,觀眾也很是喜歡,但是卻為大家奉獻上了一個極為垃圾的結尾。
有了這個垃圾的結尾,就連帶著前麵的精彩劇情都變得不值一提。
可見,要想讓一部電影的質量保持前後一致,導演要付出的努力,比眼前看到的,要多得多。
這樣想來,在劇組裡,猶如吳迪這種總是能提供多種笑料的人其實還是很少見的。
特彆無私,也無怪乎他的人緣那麼好,都是因為劇組的人實在是太緊張了。
“走吧!”
“上車!”
吳迪這邊剛剛吃飽,才走到門口想在草坪上溜溜彎,就看到張楓的小車已經打開了車門。
無可置疑的語氣昭示著吳迪是沒辦法反抗的。
他聳了聳肩膀,無奈的上了車。
這都是什麼事啊!
利用他在首都人生地不熟的劣勢,把他當做小陀螺,怎麼撥弄就要怎麼轉。
哪裡有這樣的道理。
雖然人是上了車,但是吳迪這一次不打算退讓了。
“導演,你能不能給我點準備的時間再給我安排新的差事?”
“我在首都這邊現在連個正經的住處都沒有,是不是也要讓我把自己的生活安頓好了,再來忙電影的事?”
“我也不是個故意刁難的人,你看,昨天我才到了這裡,馬上就跟著你回家了,緊接著又參加你的家宴,忙來忙去,實在是抽不出時間來做安排。”
“我一個男的,也總不好一直住在你家吧,總是要自己找個住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