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罵罵咧咧的,但是,不一會,小齊的怒氣倒是消下去不少,反而可以坐下來仔細談話了。
啊……這……
看來,這一條算是過了吧。
幾位主要的演職人員對了對眼神,得出了同一個結論。
小齊這個人,做事還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
他是個急脾氣,對自己的電影要求又很高,按理來說,迷宮這部電影拍攝起來難度並不大,場景不多,故事情節也緊湊。
如果進度夠快,現在都已經可以收工了。但是實際的情況呢,不但是沒有結束,事實上,剩下的那些收尾的鏡頭,大約還要拍攝兩三天才能結束。
進度之所以那麼慢,都是因為小齊總是要返工,拍的還算過得去的鏡頭,隻要不是特彆的優秀,到小齊這裡都有被駁回的可能。
反複重拍,那都是家常便飯,
所以,如果這一次,小齊依然不滿意,他才不會在乎趕工期之類的事情,隻要是他認為需要重拍,他就會堅決提出來,並且必定要貫徹始終。
既然沒有重拍,那就一定是通過了。
這一點,不需要懷疑,不存在被氣湖塗了的可能。要知道,就像這樣的爭吵子啊這兩位導演之間,從開拍至今就時常爆發。
大家都習慣了。
於是,這種爆發之後的處理方式,大家也都很清楚,無外乎兩種,要麼,就是推倒重拍,這種情況也是很多的。
畢竟,雖然吳迪的點子多,但是能不能呈現到大銀幕上,效果如何,他也確實沒有經驗,這個方麵還要請教小齊。
如果齊導覺得不好,那就不能固執,該重拍的,還是要重拍。
如果齊導覺得好呢?
那就更簡單了,重拍的麻煩就省了,小齊呢,雖然嘴上還是不會承認,甚至會倒打一耙,但是,也會逐漸轉向平和。
於是,不重拍,就代表了認可。
這就是演職人員們抓到的規律。
大家嘻嘻哈哈的,準備收工當中,而另一邊,小齊和吳迪的爭論還在繼續。
“你這不是把我這部電影改成恐怖片了嗎?”
“這個鏡頭也太嚇人了,過界了。”小齊提示道。
吳迪卻不認可::“隻是一個鏡頭而已,我覺得,我的這個鏡頭比你的那個讓老劉露臉的要和諧多了,根本一點都不嚇人。”
“那麼突然,憑空出現一隻手,你還覺得那不夠嚇人嗎?”
“為什麼會覺得突然?”
“我這個若是算突然,你那個就不算了嗎?”
不需要特彆的指出,雙方都知道,對方指向的是哪一個鏡頭,小齊還是不服:“我那個不過是正常的懸疑片轉場,你這個,我敢打賭,到時候,院線一定會要求我們重新剪輯。”
其實,小齊擔心的就是這個,一直在和吳迪爭執,也並不全都是出於私心的比較。
也是有現實的背景的。
畢竟,現在的院線對於各種電影的分類還是有一個把控的,如果這部電影是恐怖片,那麼出現一個這樣的鏡頭,便無可厚非,不會有人追究責任。
院線也會正常放行,但是,我們這部電影它是懸疑片!
懸疑片!
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從院線的角度考慮,懸疑片的和恐怖片的受眾還是有一定的區彆的,人們會自動的將恐怖片的受眾的年齡提高一些,認為都是有一定承受能力的小眾人士才會來專門到電影院觀看恐怖片。
而懸疑片呢,驚悚恐怖的感覺自然是無法和正經的恐怖片相比的,那麼另一個方麵呢,受眾也會相比恐怖片有一個很大的擴展。
然而,受眾廣泛也就意味著,你的內容要更加貼近受眾,束縛也就更多了一些。
畢竟,你麵對的觀眾群體更廣泛了,一些邊緣性的鏡頭,就要收斂一些。
小齊憂心忡忡,吳迪卻搖頭晃腦,無所謂的樣子。
“齊導,我們衝一下,又如何?”
“不試一試,又怎麼知道不行?”
對吧!
你也是這樣想的吧!
既然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樣的,為什麼不承認?
電影還都沒有拍完呢,對自己人,還要藏一半,說一半嗎?
說到這裡,小齊就沒有什麼好表達的了。
因為,吳迪說的確實都是真的,這也是他的真實想法,隻是,麵對吳迪,麵對使用了同樣手法想要衝一衝的他,小齊不願意承認罷了。
衝一衝,試一試,這是很多電影人在拍攝電影的時候,頭腦中都要飛過的小心思。
這種心思不隻是出現在懸疑片、恐怖片,這種本來就容易與邊緣相接的電影題材當中。
愛情片想不想試一試?
劇情片呢?
不糾結嗎?
不夠黑暗嗎?
大家都想在那些看似不能被大眾接受的情節上做一做文章,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自然還是和電影這種藝術門類的特點有關係了。
電影是引領大眾審美的,同時也會對大眾的思想起到一定的影響,那麼,超前性肯定是要有的。
如果一部電影反映的是落後的價值觀,那麼很抱歉,當它上映之後,必定會遭到觀眾們的鄙視。
為什麼呢?
你看,觀眾的意識都已經走到這一步了,你還在原地徘回,甚至還倒退了,這誰能接受?
誰還會留戀你的這種陳腐的價值觀?
你拍電影是為了給觀眾帶來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並且,如果能夠帶領大家接受一些新鮮的,超前的意識,反映一定的社會問題,那就更好了。
而從你這部電影當中,什麼也反映不了,還讓觀眾皺眉頭,他們怎麼可能給你好評?
於是乎,一些超前的,邊緣的,甚至是詭異的表現形式和橋段,就經常會在電影當中出現。
電影人們這樣做,也並不是為了所謂的挑戰現實當中的陳規,而是,他們總是想要推陳出新。
而什麼是新,什麼是舊,有的時候也不一定就有真實的依據,而且,大眾當中的印象也不見得就能真實的被電影人捕捉到。
於是,電影的推出就會是一種手段,一種幫助人們判斷現今的社會當中,究竟是流行著哪一種觀點的不錯的手段。
於是,各種初衷也就可以看出來了。
小齊這樣做的理由也可以講明了,實際上,吳迪揣著的是和他同樣的心思,隻是他的主要關注點不在這裡。
拍電影嘛,總是要給觀眾帶來一些新奇的體驗的。
處處都落在他們的邏輯範圍之內,那還有什麼意思?
那隻能被觀眾們笑稱,導演的智商水平最高點也就在這裡了,不需要有太多的指望。
“小齊啊,我們兩個做聯合導演,兩個腦袋不應該想出更多的點子來嗎?”
“我們應該有更高的追求!”
什麼叫做循循善誘,看這個時候吳迪的操作就全都知道了,就是這樣的。
果然,小齊被他說的,都不再反駁了。
我們兩個拚盤做聯合導演的價值不就在這裡了嗎?
比起其他任何一種電影類型來說,懸疑電影有雙導演,甚至是最為占便宜的。
想想看,同樣的事情在推理界不一樣也是如此嗎?
那些夫妻檔、兄弟檔的推理家,其實在界,也是一種開外掛的存在。
推理,懸疑,那都是和讀者鬥智鬥勇的一種寫作模式,就像是一顆大腦就是單打獨鬥一樣。
兩個人的腦袋瓜連在一起,那可以想到的推理段子不是要比一個人要多得多了?
在智鬥遊戲當中,豈不是占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