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有了蘭瑪珊蒂的讚助,實際上迷宮這部電影的投資也達到了千萬級彆。
雖然隻是粘上了一點小邊邊,但是和之前可憐巴巴的模樣也是不同了。
畫風還是粗糲的,質樸的,但是,在很多細節的地方,還是做了很多的改進的。
成片出來的效果比一開始預計的要好多了。
可以說,迷宮能夠拿到提名,和這筆經費也有脫不開的關係,若是按照一開始扣扣搜搜的拍攝方式,說不定那些眼光刁鑽毒辣的評委也看不上。
因為實在是過於質樸了。
然而,有了這筆投資,整部電影的質感一下子就提上去了,變成了有質樸的故事內核卻有一副不錯的賣相的一部電影。
成品出來之後,吳迪也是深受鼓舞,按照這樣的架勢,一旦得獎歸來,放到院線上,大約也不會那麼無人問津的。
至少,營銷得當的話,撈個回本是沒問題的。
這樣好的一部影片,如果不是遇上了吳迪,恐怕就要繼續在箱底壓著,還不是因為小齊不善應酬交際。
拉不到更好的投資人?
當初就不行,現在到了這樣人頭攢動的場合,就能行了?
我們當然不應該抱著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幸好,吳迪來了,有他兜著,應酬這件事就不需要小齊操心了。
弄巧成拙的話,也挺尷尬的。
這不,在高朋滿座的宴會場裡,吳迪舉杯,笑嘻嘻的參與其中,酒桌上的通用語言自然是英語。
有了係統助陣,這些自然都不在話下,就連小齊也是震驚連連,吳老板可以啊。
不隻是英語溜得很,就連法語也能拽上幾句。
他哪裡知道,這還是吳迪收斂過後的結果呢,要是開大的話,這一桌的人都能被他聊趴下了。
現在的他豈止是精通英語法語,什麼意大利,西班牙也是不在話下的。
更加令人驚喜的是,導演大禮包,居然派上了用場。
雖然大家都是在應酬的一個狀態之中,說的都是些商業互吹的場麵話,但是呢,即便都是客套話,那也是有差彆的。
人家都是搞電影的,聊得那都是專業性的話題,而吳迪呢,顯係半路出家。
很多導演根本都沒有聽過他的大名,彆說是吳老板了,就連小齊在他們的眼中也是毫無存在感呐。
沒辦法,這就是現實,即便昨天晚上迷宮已經進行了首映,評委們給出的現場評分也是非常的好。
反響也不錯,但是從那個觀賞的場景一走下來,回到現實當中,評委們對小齊的態度可就沒那麼熱情了。
更加可悲的是,現場沒有一位老前輩可以給小齊一點支持,這一次的評委會當中,居然沒有國人。
這就很不利了,是這樣的,每一屆的頒獎典禮上,總是要有很多新人湧現,不管是導演還是演員,這些人就算是有十分出色的佳作報送上來,在國際電影圈裡也一樣是寂寂無名的。
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些老前輩的帶領,帶著他們和那些同行大導演和著名的製片人認識一下。
有前輩們的麵子在那裡,就算對方對新人一點都不了解,總也會給幾分薄麵的。
這個話題不就打開了嗎?
這一次可倒好,到了水城,吳迪和小齊才震驚的發現,在整個內娛團隊裡,他們兩兄弟還算是資深的了。
小齊先放在一邊,吳迪可是已經有了幾部重要作品的,現在也正當紅,另外的那部短片劇組,基本上都和素人沒有什麼區彆。
本來這一類的電影,關注度就較低,一般來講也找不到明星們來主演,從導演再到前台表演的人,大多都是些新人,不止如此,相比電影長片,短片在電影節上也是比較邊緣化的獎項。
即便是電
影節上也設置這個獎項,獎項之間是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都是平等的。
獲獎的作品呢,都可以得到一座金燦燦的獎杯,至少對於進入主競賽單元的影片是如此。
但是呢,話雖這樣說,不同獎項之間的含金量還是大有不同的,每一年,人們關注的,可以叫的上號的,都還是那些長片。
短片明明每年也都有獲獎的,但是,能夠說出其中一部的人都已經可以算是電影愛好者了。
甚至可以說是狂熱型。
短片尚且如此,就更不要說入圍次級單元的影片了,這些影片來到電影節,主要就是為了找一個存在感。
同時呢,豐富一下自己的履曆,尤其是對於導演而言,入圍三大的履曆是很重要的。
你以為橫空出世的名導真的有那麼多嗎?
那樣的天降奇才,終究隻是極少數,更多的導演,即便是在三大這樣的專業性最強的電影節上,也是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向上攀爬的。
絕大多數導演斬獲主競賽的大獎,通常都是在三四十歲之間,這既是那麼創作的高峰期,靈感和經驗都達到了巔峰,容易拍出質量上佳的作品。
除此之外,導演個人在電影節上的履曆也攢的差不多了,從次級單元,到斬獲小獎。
再到入圍主競賽,最後呢,提名有了,獎項也有了,如果單純依靠刷履曆闖三大的話,一位導演至少需要三部以上的佳作。
那麼,掐指一算,大約也需要十年左右的時間才可以在三大上正式有所斬獲。
於是,小齊和吳迪來到三大現場才赫然發現,不隻是沒有能夠引領他們的老前輩,反而是他們自己就化身老前輩。
那些拍短片的,比小齊還更加不擅交際,要是按照這個節奏發展,恐怕這一場盛會就變成了熱熱鬨鬨的來參加,最後卻在國內毫無水花。
根本就搞不起來熱點嘛。
辛辛苦苦得了獎,卻不能在國內抬高身價,獲得圈內的認可,這不是白費了功夫?
你要知道,長片的獲獎者,總是會自然而然的受到更多的關注,有的時候,隻要一部電影能獲獎,不必他們費勁宣傳,他們的同行也會自然而然的包圍上來,對他們吹吹捧捧。
主動給他們送上資源。
沒辦法,誰讓圈裡就是吃這一套呢!
隻要有市場,那就有人捧,不過,相比之下,短片獎項的獲得者,可就境遇差得多了。
甚至都不能說是一般的差,很多短片獎項的獲獎者的待遇甚至都比不上次級單元的獎項獲得者。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彆?
還不是片長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