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吳老板也算是營銷小能手了,之前迷宮的時候,換皮的時候,不是都蹦躂的挺歡的嗎?
到了這時候,怎麼突然糊塗了。
“還有什麼需要關注的?”
吳迪還是鬨不明白,係統也是沒招了。
“票房!”
“當然是票房!”
“你昨天拉片的時候都沒看旁邊的綜合數據嗎?那上麵都標著當年票房呢!”
“一點都沒注意嗎?”
係統很篤定,吳迪興奮成這樣隻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根本沒有關注到電影的票房成績。
以他的性格,他要是關注了,絕對就笑不出來了。
票房?
在吳迪的眼前,突然閃現了這樣幾個字,中文的,英文的,日文的……
是多少來著?
吳迪重新檢索了一遍,當電影的相關數據跳出來的時候,他頓時傻眼了。
啥?
2000萬!
是萬吧!
這個數量單位一定是萬吧!
沒搞錯吧!
是的。
你沒搞錯,你也沒看錯。
這樣一部情真意切,表演細膩,故事流暢的劇情片,雲集了不少大牌和演技派綠葉的電影,它的票房就真的隻有2000萬!
怎麼可能?
瘋了吧!
瘋了!
張叔呢?
我要馬上見到他!
要命咯,主演要馬上換!
被2000萬票房震驚到的吳迪,再也坐不住了,不行,必須要做改變了!
這麼好的作品,要是因為功課沒有做足,票房上吃大虧,還虧掉底褲,那不是太逆天了嗎?
有問題,一定是在某個環節出了問題。
這部電影,吳迪是從頭看到尾了,作為一個男人,他也認為,這部電影的感情細膩真摯,情節也流暢,催淚的時候一點也不尬。
這樣一部好電影卻在票房上遭遇冷遇,問題一定是出在其他的環節,沒錯的!
首先要搞定的,就是男主角的問題!
一開始,吳迪也隻是有一搭無一搭的隨便說說,他隻是根據日後的經驗來分析當前的情況。
直覺認為小陸導演的選角思路有點問題,而這樣糟糕的票房成績倒是為吳迪提供了論據。
看來,選角確實是有問題的。
問題就在於上一代的巨星們漸漸的已經喪失了票房號召力,他們熟悉的題材,要麼就是不流行了,要麼就是他們也打不動了,上了年紀。
於是,當他們試圖轉型的時候,幾乎都要遭遇一個尷尬期。
一撲再撲是常態。
相反,當年的一些以文戲著稱的演員,就算是年華老去亦或者受眾改變,往往還是可以有些票房號召力的。
雖然不見得部部都有高票房,但基本上可以保持撲兩部,爆一部。
對於也已成名的藝人來說,又有一定的年齡,不是當紅的小年輕了,已經是相當出色的成績了。
有這樣的成績便足以讓這位藝人在圈裡繼續有戲拍,能夠獲得業內認可。
但這是文戲藝人的待遇,對於上一輩的這些功夫巨星,他們是專注動作片的,文戲並不是他們擅長的領域。
所以,當他們的年歲上來了以後,如何突破自己就變成了一大難題,就算是突破了,演的還不錯,也不見得就能聽重獲輝煌。
很多觀眾對他們的這種轉變還不見得認可,這就是很多有些年紀的演員經常要麵臨的一些困境。
自己已經足夠努力,表現的足夠好了,但是觀眾們卻依然不買賬,票房滑鐵盧。
那麼多的努力不就全都白費了嗎?
很顯然,小陸導演的心血之作,最後在票房上才隻賺了這麼一點點錢,還要虧本,其中,選角的問題要扛很大的鍋。
如果換一個稍微有點知名度,卻又讓觀眾們有一定新鮮感的演員來飾演父親一角,票房標下你不說多好了,至少也不會更壞。這當然是很遺憾的。
要知道,彆的演員,他們的片酬可不見得有那麼高,再說了,如果隻邀請到票房號召力一般般的演員做男主角,那麼,票房成績不好,導演也好,劇組也好,片方也好,都不會有太大的遺憾。
甚至可以咬咬牙接受它。
因為,不同的電影,人們對它的期待肯定是不同的,如果找演技著稱卻知名度一般的演員,那麼在開拍之初,這部電影恐怕就不會搞那麼大的陣仗。
各方麵的預算都會應減儘減,儘量向著回本的目標靠攏,那麼,這部電影的基調可能就會更加向一般的作者電影靠攏。
這樣一來,反而更加容易達到作者的目標了。
畢竟投資少了,說不定,2000萬也能勉強回本呢!
可現在是什麼情況?
看小陸導演的期待,很明顯,她是要拍一部商業片的,既然是商業片,尤其是邀請到了這樣的大牌影星,這就肯定不會對票房沒有惦念。
2000萬。
這也太過慘淡了。
雖然這部電影從投資上來講可能也就和張楓的新作持平,不能和換皮那樣的大製作相提並論。
但也不可以因為票房成績不好,就捏著鼻子說謊,說我們是小成本電影,我們早就賺了。
這完全是自欺欺人。
這樣大的成本,想要不賠錢,幾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吳迪越發感覺,自己天生就是混圈的一把好手,雖然沒有任何人提前向他透露這些消息,但吳迪卻未卜先知。
一眼就看出,電影的選角是有問題的,這難道不叫天賦嗎?
實際上,有的時候,很多爛片也可以獲得高票房,恰恰是他們請到了足夠唬人的演員陣容。
讓觀眾們誤以為這可能是一部好片,等到他們走進電影院,發現上當受騙的時候,已經都買完電影票,花完錢了。
電影的票房計入了成績,觀眾的吐槽又能奈它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