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台風給南方帶來了巨大損失。江南魚米之鄉變成了水澤之國,百姓流離失所。
皇帝召集大臣加班加點的討論賑災之事,林如海常常幾日都留在宮裡不回來。
顏華去信姑蘇幫她辦事的主事,讓他全力協助官府救災。
一月後,大水退去,三皇子與欽差大臣組織州府重建、安頓百姓,一切完畢後,回京麵聖。
三皇子和欽差大臣進宮不久,林如海便被召進了宮。
緊跟著,顏華也收到了懿旨,說是皇後召見。
所謂有心插花花不開,無心栽柳柳成蔭。顏華從不曾想過,自己的善舉會被皇帝知道,甚至因此,林如海和她均成了百官典範。
皇帝在大朝會上重重表彰了林如海造福鄉裡的義舉,過去幾年的造橋鋪路,讓林家老家受災很小,而隨後的及時協助官府救災,更是救助百姓無數。皇後也同時明旨表揚顏華,稱其品德,當所有婦人效仿,隨旨意而來的是皇後的賞賜。
東西不貴重,重在背後的意義。皇後的褒揚,將從前的流言擊得粉碎。
而隱藏其中,最大的收獲是,林如海受到了三皇子的另眼相看。在賈敏的記憶中,這個三皇子看似不近人情、難以相處,卻是最後登上皇位的人!
林如海雖然堅持中立,但是三皇子自從知道林家做善事一絲不苟、常年如一日,又想起前陣子二皇兄鬨出的事,林如海依舊在朝不改政見,歸府夫妻恩愛,在風波之中,仍保持故我,巋然不動,便對林如海十分欣賞。
三皇子與他的皇妃感情也很好,甚至與林如海夫妻有些相似,皇妃隻育有一子,不到六歲便夭折了,到如今再無動靜,皇家子嗣大過天,近一年,皇妃似乎已經放棄,常常將他推向彆處。夫妻之間,已經漸行漸遠。
三皇子想到賈敏,便想著,什麼時候也讓皇妃見見她。
榮國府也是興高采烈起來,柳氏親自來了林家。
“知道這段時間你肯定忙得很,我就自己來了,果然好人有好報,你們也是守得雲開見月明了!”
顏華連忙招呼她:“當日隻是為婆母積德,這一年年的習慣了也就做下來了,誰也沒想到會有今日。”
柳氏是真的為他們開心,也沒有什麼趨炎附勢的意思,她知道要是她不來,老太太肯定要喊人去榮國府,到時候二房那臉色,衝口說什麼不好聽的話,大好日子顏華又要堵心。
不過說真的,看到王氏近日那臉色,她私底下也是真的暢快。
顏華由心而發:“大嫂,這全家,恐怕也就您是真的為我考慮!”
柳氏驚訝她竟然說出這樣的話,但仔細一想,自己丈夫,二房夫妻,還真不是什麼熱心人,都是隻顧自己活得舒快,哪會想到彆人;而老太太,她也是看的清楚,圖安逸,心中最重的是二房;這樣一想,不禁有些可憐這個妹妹了。
帝後褒揚的餘韻還未從百官之間散去,林如海便被欽點巡鹽禦史,比前世早了三年。
顏華很高興離開京城。離了賈府,用不著見互相看不對眼的人,不用再聽賈母嘮叨或時不時冒出的太醫要給她把脈,天高皇帝遠的,誰也管不著他們。
臨走之前,各府之間又是好一番走動,最後去榮國府告彆,這回離開,賈母是笑嗬嗬的,女婿高升,實在是一件大好事!
半月後,林家啟程去揚州,同行的還有賈瑚,柳氏將他托付給了顏華,江南文風盛,林如海今後公務繁忙,可能無法再給賈瑚上課,她便托了顏華讓賈瑚在南邊書院讀書,也方便去金陵考童生。
轉眼又是五年,林如海連任揚州巡鹽禦史第二年。
揚州地界,官紳鹽商都知道巡鹽禦史夫妻恩愛,膝下無子。顏華向來坦然,林如海被她感染著,似乎也不在意這些,甚至這兩年,偶爾還會提起收養義子之事。其實他很是喜愛賈瑚,可惜賈瑚是長房長子,也是侄子,不可能繼承他的衣缽。
賈瑚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指揮著丫頭打仗的熊孩子,如今長大成人,也到了娶妻生子的時候。這幾年在揚州求學,林如海傾囊相授,自己也天資聰穎,一路過關斬將,已是舉人了。
柳氏送了重重的禮來,信中字裡行間無比感謝林家夫婦。
聽說賈璉養在賈母處,已經有了紈絝子弟的習氣,待柳氏發現想糾正,卻也是有了影子,讀書半吊子,文不成武不就,倒是嘴甜討人喜歡。柳氏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