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他的一係列反應都可以證明,蘇文武是參與了這四人命案中的,但是他又說自己隻需受點小罰,難道他帶著女鬼,這一人一鬼隻是讓四人倒黴了一下,沒害著人?
俞梨兒不耐煩了,這蘇文武哪裡直腸子了,說話半遮半掩吊著人胃口,真是最討厭這種人了!
“你快點把事情老實交代了,彆和我們打馬虎眼!要是沒有說假話,你和你那小蓮的事情也不是不能為。”
蘇文武眼睛一亮,這次再沒有抵觸,開始從頭說起來。
“我們五人年少相識,一直都是形影不離,尤其我父母去世以後,他們四人在我眼裡是最親的親人。”
蘇文武當初的確如左鄰右舍所說,是個熱心腸、仗義直爽的年輕人。他幫過許多人,對錢財也不甚在意。受到他關照最多的就是那四個好兄弟。
五人當中,除了他父母雙亡能掌管家中財政大權,其他四人不是身為幼子、上頭嫂子們盯著家財就是父母管教甚嚴,每每到了月底,出門遊玩、逛花樓、喝小酒那四人都掏不出一分錢來。
都是蘇文武暫時墊錢,說是會還,但是他從沒想過和兄弟計較這點小錢,也沒打算真的要去討債。
逍遙日子一天天過下去,除了外人,隻有蘇家的老管家真心替蘇文武憂心,每每勸說他要給自己留後路,家財散儘,以後你怎麼娶妻生子怎麼安身立命呢?難道你的兄弟能和你過一輩子?
但蘇文武覺得錢不重要,感情才重要,所以不曾聽進去。
就這樣,日子過到了去年。
蘇文武還是有點本事,日日逍遙實際家中還算略有進賬,並沒有真的坐吃山空。
他在街上遇到了替父母出來看攤子的小蓮。
小蓮是一個小攤販的女兒。父母擺著一個遠近聞名的麵條攤子,她一般住在鄉下,不跟著父母進小鎮做生意,這一日,也是巧了,小蓮的娘生病,她代替她娘來幫她爹的忙,剛好,蘇文武難得落了單,看到從小吃慣的麵條攤子,笑著進來吃麵。
情之一事上從沒開過竅的蘇文武見到小蓮的時候,突然開竅了,不僅吃了一天的麵條,第二日還借口收租金,跑去了小蓮所在的村子。
蘇文武終於有了成家的心。
老管家的勸說他聽得進去了,花樓、小酒都不喝了,每日不是忙著準備結婚的事,就是去村裡看小蓮,給她送點東西去。
蘇文武覺得日子越來越美好,可是另外四人並不覺得。
說好一起打光棍逍遙人生的,結果蘇文武就這麼叛逃了!叛逃也就算了,沒了他,他們大半個月的日子都不好過起來!
沒錢啊!
四人起初是找家裡鬨,變著法子從家裡掏錢出來,後來被全家都難看了,他們家人想得也沒錯,你拿錢去做正經事可以,但是去浪蕩撒錢的,誰家是大富大貴的?能經得起這麼折騰嗎?
實在找不到拿錢的來路,這幾人又想起蘇文武來。
想起蘇文武就覺得他是不是被小蓮關了什麼迷|魂|藥,他們去看小蓮,原以為是多麼貌如天仙,結果就是一個清秀村姑!一個村姑就破壞了他們十年兄弟情?肯定是這女人愛慕虛榮背後教唆!
說起這四人對小蓮所做之事,蘇文武眼中就充滿了憤恨:“我喜歡什麼人同他們有什麼關係?他們自詡是為了我好,用著我的名義把小蓮喊來了鎮上,結果四人卻對著她評頭論足好一番羞辱想要逼著她退親!小蓮羞憤欲死,哭著跑回村裡,可村裡和鎮上的路要走一個多時辰,她回去時天都黑了,被歹人……”
蘇文武眼睛紅得幾乎要落出血淚來:“如果不是他們,小蓮還好好地呆在村裡,等著我去迎娶!我從小把他們當親人,他們卻為了錢財這樣對我!他們有心嗎?全都是狼心狗肺自私自利的畜生!”
俞梨兒聽到那小蓮的結局,好半晌說不出話來。
她忍不住問:“害她的凶手是誰?”
蘇文武哽咽:“不知道……她徹底忘了,我發現她的時候,是我送她入土回來,見她哭著站在我家門口,誰都看不到她,她卻一直站在那,想來問我,是不是後悔不想娶她了,既然反悔了為什麼不親自去找她,為什麼找那四人去羞辱她!”
“我沒有啊!我甚至都不知道她為什麼這麼晚在外頭,為什麼會出這事!直到她來找我,我才知道都是我好兄弟乾的好事!”
俞梨兒聽得喉頭發梗,陳玄真卻隻是微微皺著眉,他問:“你如何能見到她魂魄,如何將她藏在家中的?”
“我父母生前會玄學算命,我跟著他們也學了一點皮毛。他們去世後我整理那些舊書,又發現了不少有趣的術法,我都是覺得好玩學的,一知半解,時靈時不靈,我也不在意,隻當是興趣……後來小蓮出事,我就拿著書本照樣畫葫蘆,想把她留在我身邊。”
陳玄真對此不再多問,又起了一個話頭:“為何說你不曾害那四人?”
“小蓮剛去世,魂體不穩,我見書中有提起惡鬼吸人陽氣修煉,雖然知道這不對,但是找不到第二種辦法,我便帶著小蓮去找了他們。這是他們欠小蓮的,讓他們拿性命相抵半點不為過!”
“那你還是害他們了?”俞梨兒不解。
“沒有。他們該死,但不能讓小蓮陪葬。小蓮對他們心中有恨,恨不得他們都去死,我起初也這樣想,但是後來,我發現了一些事,就不讓小蓮再吸他們的陽氣了,哄她說這些人陽氣太弱很快就要死了,她單純,什麼都信我,以為大仇已報。”
作者有話要說: 看到有人說起因果啦,那我就來抖抖我做得不多的功課[嘚瑟]
道家也有因果,他們其實準確的說叫“承負”,大概邏輯就是前人行善、今人得福,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就像是蝴蝶效應,有了前頭的因,才帶出了後來的果。
佛家因果是個循環,比如一人今世受苦,可能就會說是他前世種下的因,道家的“承負”好像科學一點,都在一個時間軸裡,年輕時乾的事不久後或者年老了可能會受到影響。
本文沒有這麼細分,都喚做了“因果”,且根據情節需要,沒有對兩者的不同之處做太大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