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5 章 惺惺相惜(1 / 2)

綿延的大帳的在江岸間隨著西風起伏。

巨大的王帳外,元宏裹著鬥篷,凝視著滔滔江水,目光幽深。

他是一個很堅韌的帝王,有錯便改,從不知難而退,下定決心去做的事情,便無人能動搖他的意誌。

隻是,這場南征,終還是無功而返了。

對於南國,他其實並不覺得是威脅,真正讓他決心一統江山的,除去這帝王應儘的偉業,還有便是“正統”。

隻有滅卻南國,才能證明他北方的正統,最能穩定民心,一統天下。、

可是,他又失敗了。

“陛下不必灰心,等再過些年,朝廷恢複元氣,再度南下便是。”馮誕輕聲勸慰道。

元宏輕笑了一聲,微微搖頭,拿起手中的國書,歎息道:“怕是難有下次了。”

他的病越發重了,徐太醫已經急得不行,反複強調不能再周車勞頓,要多多休息,恢複元氣,再者,這南征之事,勞民傷財,所得卻不多,朝廷支持三次已是不易,一兩年內,又怎麼會再去支持第四次?

他拿起手上的國書,這是南朝正統文書,蓋有一方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古印,表示著它的權威與正當,書上用小楷提出了幾點要求。

南朝帝王在國書裡開頭便提出南北相爭多年,兩國百姓蒙難,我知道你是一位好皇帝,肯定不忍心見百姓如此艱難,不如就此罷兵,雙方簽定盟約,至少在十年裡,停止戰爭,勸課農桑,恢複民生。

如果你願意,那麼可以派使臣前來討論停戰之事,一旦成功,我就放北朝大軍歸國,大家都不打了,把損失降到最低。

為了表示誠意,我方可以先停戰,放你的士卒渡江……

這封國書文采語言平實,甚至字體都毫無大家風骨,言論也十分天真,很符合那位少年君王的人設。

他輕聲道:“這盟約,便讓彥和去吧。”

這些日子,他也仔細複盤了這次南下的諸多情節,自認這些安排並未有錯。

諸路大軍的調撥、對鐘離、馬頭的攻打,這一次,是北南兩朝真正地以實力硬碰,雙方在計謀、戰力、士氣都沒有折扣,但他手下的鮮卑士卒,卻很難適應南方,軍中時不時爆發瘟疫,有損軍心。

這讓他真正明白,南朝實力尚在,如今的北魏,還吃不下南朝。

既然如此,那便該修養生息,加強國力,靜待天時。

……

在兩國的意見開始統一後,很多事情便會容易起來,兩邊的使臣在來回兩次後,便將這次的商討的地方定在竟陵漢水外的江洲之上。

這處江心洲不大,其上也沒什麼樹木,在深秋隻有一片枯草,一眼可見儘頭。

如此,兩邊都沒有大軍前去,也顯示出足夠的誠意。

北魏這邊派出的臣子是元勰,而南朝派出了蕭衍。

兩邊都是文質彬彬的國之棟梁,都對對方的生平十分了解,讀書人共同話題

總是很多,雙方商討起來,也就沒有大的問題。

兩邊都願意按先前控製區維護和平,襄陽以南、淮河以南,都是南齊的土地,雙方停戰後,不能再收留對麵的降臣和賊寇,可以開啟互市。

北魏的立國時間,皇帝的年紀都比南齊大,所以北魏是兄長國,南國是為弟,需要的話,兩邊的生日時,可以讓使節相互拜訪送禮物。

這個盟約先維持十年,十年之後,大家都覺得有需要,就繼續續約,覺得沒有必要,就再戰,但在締約期間,不能在邊境修築新的城防,否則就視為違約。

元勰和蕭衍都是很務實的人,相互試探一番後,蕭衍沒有提出讓北魏歸還雍州這種傻話,元勰也沒提出讓南朝向北魏朝貢這種癡語。

就這樣,雙方談論了大半日,將這個草草的協定的各自帶回。

元宏對這樣的協定沒說什麼,因為他知道,這隻是暫時的休戰而已,便是沒有這盟約,一時半會,北方也沒法再南下。

南邊的蕭君澤當然也不提意見,於是蕭衍和元勰再次碰頭後,就決定明日帶上蓋過帝印的國書過來,雙方交換簽下的約定。

但沒想到的是,蕭衍居然說了一句:“既然是國書,吾主為表誠意,願意親自來此簽約。”

——

……

“”

元宏眼眸微眯,淡淡道,“倒是膽大,若他親至,一是顯得仁愛子民;二是遵守信義,將來我們若首開戰端,便顯得背信棄義;三是向他英勇無畏。還真是個年輕義氣的小兒。”

馮誕道:“既然如此,明日便由臣去簽訂盟約,臣官居司徒,陛下您身子有恙,由臣去,也是合情全理。”

“不,”元宏思考了數息,微微一笑,眉眼間依然是當初繼位時的自信與從容,“他南齊皇帝去得,我如何去不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