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主家裡上麵幾代都是富商,在這個年代是屬於最討嫌的那部分人,原主的爸爸也看出了苗頭,為了保全家人,把家裡三分之二的家產都捐給了國家。
之後又將唯一的女兒報名下鄉,向上麵表明他們的愛國之心。
這番捐錢又送人下鄉支援國家建設的行為,確實也受到了上麵的褒獎。
俞家成了這時候少有沒出事的人,隻是過得確實比以前要小心謹慎了,生怕哪天上麵的風頭一變,他們都要去遊.街住牛.棚。
而原主在家裡享受慣了,這一突然讓她下鄉,她不明白,隻以為是爸媽不疼她了,把俞父那些說家裡情況不好,送她下鄉避避風頭的話,是一句沒聽進去。
自認為是被逼著下鄉的原主,上了火車後,看到跟她同樣下鄉的人,肚子裡憋著的火氣一股腦的朝他們湧去。
不是嫌棄他們身上的衣服破舊有布丁,就是嫌他們吃東西味道大,看著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嫌棄。
那些本來還顧著同鄉之誼的知青們都被她數落個遍,誰還忍得住不發飆啊。
惹了這幾個同行的知青,原主沒覺得這是她的錯,反而還記恨上了他們在火車上數落她的話。
看到他們都跟自己分到同一個大隊後,公主病接連犯了。
當然這時候沒有公主病這個詞,大家隻覺得原主是資本大小姐的做派。
比如下田栽秧嫌棄腳上的泥土,耍起小性子來,把周圍的秧都謔謔了個遍,讓辛苦乾活的知青們臉都黑透了。
原主乾活總能給大家添麻煩,大隊長也是對她惱怒得很,她把知青們做的紅薯飯扔地上,嫌棄的不想吃,想去城裡吃好的。
大隊長對她這種大小姐行為本就對她印象降到穀底裡了,給她開介紹信就怪了。
不能去城裡,原主即使對大隊長又恨又怒,可大隊長是這裡最大的,她能拿對方怎麼辦,隻能在心裡罵人了。
知青點吃不到好東西,又不能出去買,原主盯上了山上。
她知道自己討人嫌,不會有人願意跟她山上,就撒了謊,說看到山上有野豬,野雞這些。
這時候自願下鄉的,家裡條件好的沒幾個,他們在家都沒吃上幾頓肉,來這裡後吃得就更差了。
聽原主說山上有野豬,都一年半載沒嘗過肉味的哪裡能不動心。
知青們邊饞著,又想著他們人多,合力打一隻野豬的可能性很大。
這麼一合計,在肉的誘.惑下,知青們傾巢出動都跟著原主上了山。
原主本來是為了讓知青們打野雞哄他們山上的,但哪裡想到山上還真有野豬,還不止一隻。
在原主找到一隻落單的小豬仔,高興的叫著要吃烤乳豬的時候,兩隻成年大野豬朝他們跑來。
原主因為懷裡的野豬崽叫喚,第一個反應過來,躲開了,其他沒有防備的知青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在兩頭野豬的攻擊下,三個跟原主一塊的知青當場沒了氣。
原主則是在野豬攻擊三人時,把野豬崽一扔,跑了個沒影。
事後原主從其他知青那裡聽說跟她一起去找野豬的知青都沒了,也知道這事要讓大家知道,她要去坐牢。
所以心想反正那三個人也沒了,沒人能拆穿她的話,在大隊長問話時,直接說他們不喜歡她,不想跟她一起,早跟她分開了,遇到野豬的事情她不知道。
鑒於原主平時是多麼作,多麼惹人厭,在知青中更是沒一個人想跟她玩,她這話大隊長他們信了。
這件事就這麼有驚無險的過去,原主害怕謊言被拆穿,安靜了一段時間,也不怎麼作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