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人(1 / 2)

繼續向西行三百裡,天氣越來越燥熱,官道上的人變得更加冷清,原本的商隊逐漸減少,路上所見三三兩兩的行人,或是舉家遷移的家族,或是一路逃荒的乞丐,所見之處人人顛沛流離,滿目蕭條。

陳殊和解臻同道而行,與難民方向相逆,十日後便見得一個小城位在官道附近,城中似有集市,有人來往走動,但也是出多入少。

“按照太繪院報送上來的圖紙,這應該是我們進入西錘後的最後一處城池。”陳殊查看手中的地圖道,“等過了這個集市,之後便再沒有地方補給了。”

西錘乾旱,這兩年因為西部河流乾涸和水源枯竭,往前的鎮子村落都已經消失了大半,這裡最後一處城池的意思,也包含了繼續往西行將人跡罕至,將會是一片荒漠。

步入荒漠後危險重重,他和解臻隻能倚靠自己的力量繼續前進。

“走吧。”解臻看了眼破敗的城門,點頭應是,與陳殊一道騎馬進入。

西錘最後一個城池名為康蕪,本是通往西錘的交通樞紐,曾經一度是厲國中部通往西部的商貿集市,但隨著旱災到來,西錘人口漸漸減少,難民往東而行,城中富商聞災舉家撤離,康蕪城也隨之在兩年內迅速落敗,陳殊和解臻進城的時候,隻見得城中搭建了不少棚子,但大多數的棚子都已經沾滿了厚厚的塵土,隻有極少數的棚下站著五六個衙役和官員,下麵布了鍋碗,正輪流給災民布施米粥。

烈日當頭,粥棚外,災民已經排起長龍。這些災民大部分都是老人、小孩和女子,身上衣著襤褸,枯瘦如骨。而布施米粥的衙役們看上去也是氣力不佳,看上去精神並不大好。

陳殊久沒有回到厲朝,雖然在尚州時得知西錘情形惡化,但也並沒有真的去西錘看過,而此時見到這番情形,隻覺得滿目瘡痍,人間苦獄,漫漫不得中止。

馬蹄聲過,兩人一時間無言。隔了一會兒,等到這災民長龍過去後,解臻的聲音方才傳來道:“康蕪的知州已經多次上書,此處水源也將告罄,再過月餘,此處城鎮恐怕也將變成一座荒城。”

陳殊抬了抬眼睛,又看見粥棚過後是難民棲息場所,旁邊簡單的搭著草棚,但行在路上望去,難民卻是一眼望不到儘頭。

在康蕪城處落腳的難民,大部分或身患疾病,或本身身體孱弱,已經經不起長途跋涉。若這座城池湮滅在旱災之下,那麼眼前所見的怕是沒有幾個人能逃得出去。

“也不知這旱災下到底是什麼。”陳殊沉吟一會,心中還是有擔憂道,“你傷重未愈,若遇到變故,先到我身邊來。”

陳殊曾在北關之時利用長明的力量引動天雨,但自往西出發後,他曾嘗試著和以前一樣祈雨,結果也不知是長明衰減的緣故,還是有西邊的災情比想象的複雜,雨一滴都沒下,反而還被旁邊的解臻盯了好久。

“好。”解臻聽到“身邊”兩個字,很快回道。

有解臻的應答,陳殊心下稍安,騎馬與男人一道穿過難民棲息之所,但甫一到一草棚門口,解臻的馬前忽然迅速撲過來一道身影,那身影瘦弱,身上穿著襤褸縫補的布衣,剛撞在馬蹄前,便大聲喊道:“兩位公子爺,兩位公子爺留步啊!求你們救救我弟弟,救救我弟弟……”

解臻座下的馬匹本來一路長途,此時已經疲憊,見人聞聲立刻警醒般長嘶一聲,焦躁不安地上下躁動起來,連帶坐在馬上的解臻身形也是晃了晃。

陳殊沒想到半路會殺出一個難民,臉色一變,但見解臻已經勒馬退後穩住馬匹,原本的臉色才稍稍緩了些,看著攔在解臻前麵的難民低聲喝道:“你不要命了?竟敢把自己送到馬蹄底下?!”

突然闖入的難民渾身一顫,沒想到自己攔下一匹馬,同行的人反而反應最大。她臉色一慌,連忙朝著陳殊所在的方向低頭跪下,連連砰砰地拜了三個響頭道:“公子恕罪,公子恕罪,小女不是有意要攔著兩位公子的去路,實在是小女的弟弟快不行了,小女沒有辦法,隻能向二位求助……”

她說著,唯恐馬上的人不答應,又連續不斷地磕頭。

陳殊目光定了定,看著眼前的難民,隻見這難民瘦骨嶙峋,看上去年紀很小,年不過二十歲的樣子。

他一愣,回頭與解臻對視一眼。

解臻神情未變,但前反道路突然被攔,麵色顯得有些冰冷,但也沒有說什麼,反倒是附近的災民聞聲一個接一個都往陳殊和解臻的方向看來。

“你且起來。”陳殊收回目光,在心中歎了口氣,朝著那難民道,“你弟弟怎麼了?是受傷了還是生病了?”

難民見短發的公子爺回話,連忙擦了把臉上的眼淚,回道:“我、我也不知道,我弟弟早上去打水的時候還好好的,結果回來以後就不行了……”她說到此處,又怕前麵的公子爺不肯答應,伏地再度拜道:“公子,隻要弟弟沒事,小女願為奴為婢,為兩位公子做牛做馬,隻要公子能救救我弟弟。”

“……”陳殊看見這女難民為低低不停哀求的樣子,似想到了什麼,陷入短暫的沉默,最終還是在這難民的目視下跨下馬匹。

解臻沒有反對,也隨同跟著陳殊下馬。

女難民見狀再度磕頭道謝,急忙起身帶著兩人來到一處災民的安置居所。這居所臨時搭建了幾個草棚,每一個棚下都有不少災民避陰,陳殊和解臻兩人前來之時,隻聽得棚內有哭聲不斷響起,聲音悲戚,縷縷不絕。

女難民聽得哭聲臉色微微一變,連忙加快腳步,領著二人來到一處角落,矮身鑽進草棚,指著裡麵躺著的一個瘦小身影。

“他就是我弟弟。”女難民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