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饅頭和小籠包3 呂雉和張良,劉邦:我……(1 / 2)

秦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眯眼。

他泰山封禪是二十八年,也就是說,此時距離他和大秦發生巨大變故還剩不到十年。

“……秦始皇三十七年,崩於沙丘,他臨死前傳位長公子扶蘇,卻沒想到李斯和趙高兩個合謀,篡改遺詔名字為最小的公子胡亥,又以秦始皇的.名義賜死長公子扶蘇,要我說那扶蘇也傻,收到旨意以後連反抗一下都沒有,就直接自刎,要是換做我,肯定當場反了他,並殺回鹹陽!”劉邦慷慨激昂道。

嬴政傷感的情緒被劉邦打斷,雖然他也氣憤扶蘇的“順從自刎”,可是劉邦說的造反,又談何容易?

想也知道李斯和趙高會隱瞞他駕崩的消息,從而趁機誅殺扶蘇。

也就是說扶蘇並不知曉自己的死亡,很大可能並不會懷疑旨意的真假。

既如此,那當時扶蘇又是懷著怎樣心情“自儘”的?嬴政眉心蹙起。

不過他很快就顧不得好大兒的身亡了,因為胡亥登基了。

“就不說隨後很快步長公子扶蘇後塵的蒙恬將軍,就說胡亥為人心性殘忍、昏庸,登基之後,朝政被奸人趙高所把持,他自己在後宮每天吃喝玩樂,不理朝政,這也就算了,他還加重本就苛刻的刑法,讓黔首們再也活不下去,以至於大秦各地黔首暴.動反秦,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聲音。”劉邦壓低聲音,語調故意抑揚頓挫道。

他本來是想給嬴政帶來震撼,卻沒想到聽到“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嬴政連眉頭都沒挑,畢竟這是句實情,就連他秦朝的先祖非子就是為周天子養馬的出身。

還有他朝堂之上,也不全是貴族出身的官員。

對於嬴政來說,這句話並沒什麼可怕的,可怕的是隨著這個聲音發出,那些隨之附和響應這句話的反秦行為,那是被秦法鎮壓許久的滔天民憤……若是沒有被壓抑的民憤,任彆人再喊多少口感,秦朝也不會動蕩。

嬴政閉上眼睛,聲音低沉,“李斯呢?他輔佐胡亥上位,就這麼放任胡亥胡作非為?”

“哈哈,李斯自作自受,他輔佐胡亥成為秦二世,卻不知胡亥上位沒多久就把他一腳踢開,把李斯入獄屈打成招,並誅其家族,最後李斯受五刑後被腰斬。”劉邦幸災樂禍道。

嬴政頭疼,“那皇室宗親和其他朝臣呢?”

隻要他們聯手,未必不能把胡亥從二世的位置上弄下來。

當然嬴政也知道這是妄想,他們要是成功了,秦朝也不至於滅亡了。

“胡亥生性冷血殘.暴,但可不傻,他當然知道皇室宗親是他的一大威脅,所以一登基,就迫不及待的戮害同胞手足們,那些公子的下場就不說了,就是那些公主也沒有逃過,全都慘死。”說起這個,劉邦唏噓道。

雖然他是因為秦朝暴.政才有機會得了天下吧,可對胡亥這種六親不認的人,他真看不起。

“連公主們他都殺了?”嬴政眸子深處滿是冰冷,如果說殺公子還是維持他的皇位,那麼對公主們動手,就說明胡亥本性殘.暴,不配為人。

同胞手足尚且如此,嬴政已經不需要再問。

李斯這個站他那邊的丞相都落得如此下場,其他忠於大秦的朝臣下場絕對好不到哪去。

想到這點,嬴政不禁氣血湧動,喉間腥甜,血脈、臣子、江山……他所有的一切,全都沒了,全都毀於胡亥之手。

其實嬴政心裡清楚,以大秦現在的情況,下任帝王登基,未必維係的了江山局麵,這也是他遲遲沒定繼承人,而是指望自己的原因。

可是,為什麼偏偏是胡亥,如果是其他子嗣,能力不足,致使秦朝滅亡,他也就不說什麼了,偏偏是沒有一點人性的胡亥,他麵對搖搖欲墜的社稷,非但沒有想辦法匡扶和挽救,而是伸手推了一把,所造成的傷害,遠超於其他人。

如果說他死後的大秦是一個陡坡,大秦地勢一路走低,那胡亥上位,陡坡就直接變成了懸崖,大秦滅亡,胡亥“功不可沒”。

若胡亥是大秦的仇人也就算了,可他不是,他以公子之身登基,卻沒儘到一點責任,這比其他仇人更讓嬴政意難平和心生恨意,忍不住暴虐情緒。

“秦始皇有胡亥這樣的兒子,真是倒血黴了。”劉邦半是感慨,半是惆悵的說道。

感慨秦始皇和胡亥這對父子,也惆悵於自己的兒子們。

說著時修把食物送上來,劉邦看向食物,沒有注意到嬴政眸中的猩紅一閃而過。

蒙毅擔憂的看向嬴政,生怕嬴政會承受不住。

可能是有外人的緣故,嬴政硬生生的忍下,閉上眼睛,不讓人看到他難得的脆弱。

就在這時,一道聲音突然響起:“陛下……”

一個稱呼,讓嬴政和劉邦兩個帝王身體微僵。

嬴政以為對方叫的是自己。

劉邦知道對方叫的是自己。

嬴政睜開眼睛,看到一個容顏秀美、氣質沉穩的女子眉梢微凝的看向他,不,準確來說是看向和他離得近的劉邦。

下一瞬,嬴政就見劉邦驚恐回眸,“皇後,你怎麼會出現在這裡?”

“這也是我想問陛下的。”呂雉看著劉邦眉梢微挑道。

“陛下不是去打匈奴了嗎,怎麼會出現在長安?”

“莫非,陛下做了逃兵……”呂雉欲言又止。

劉邦跳腳,“誰當逃兵了?我才沒當逃兵!倒是你,明明在長安,怎麼會出現在戰場上?”

話落,劉邦和呂雉對視一眼,察覺到不對勁。

“二姐,這是怎麼回事啊?”樊噲撓頭道,為什麼身處不同地界的兩方人會相見?

“想必是因為此地界奇異的緣故。”呂雉身後傳來一道清越之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