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這難不倒技術專家們,他們通過反複研究實驗提出來了兩種方法。一種是通過透鏡,將鏡片所成像出來的畫麵折射在感光元件上麵。
而另一種呢,則是通過鏡子反射,將這些鏡片所成像出來的畫麵反射道感光元件上麵。
當然了,還有第三種方法,也是最原始的方法。調整每個鏡頭或者說鏡片的角度,讓成像投射到感光元件上麵。
這樣做可行嗎,事實上是可行的。雖然多顆鏡頭所投射過來的畫麵有些許不同,但經過計算還是能夠非常好處理的。
通過這幾種方法呢,他們成功的將十顆鏡頭成功的集成到了一起,研發出來了他們第一款複眼相機。
但是,這項技術並不算先進,技術含量並不高,很容易達到,事實上目前市麵上已經有了利用這項技術所研發出來的複眼相機了。
而且鏡頭太少了,結構也比較複雜,能不能集成多顆鏡頭,將結構儘可能的簡化。
研發團隊提出一個更加大膽的想法,光是將感光元件壓縮到一塊這還不夠,能不能將這麼多鏡頭也壓縮成一個。
是的,這個想法足夠大膽,也非常的新穎。但是在實時中卻無法實現,因為研發團隊設計出來了一種特殊的鏡片。它並不是傳統上的凸鏡和凹鏡,而是由眾多的等邊八邊形凸鏡所組成的一塊巨大的蜂巢式光學鏡片。
這樣一來,這種由多麵蜂巢式鏡片所組成的這種特殊的蜂巢式結構鏡頭豈不是就能實現在一枚鏡頭裡麵集中眾多鏡頭的目標了。
這樣的設計或者說這樣的想法的確非常的天才,可以說令人拍案叫絕,隻不過在實現中遇到了問題。
首先是這種蜂巢式八邊形透鏡很難加工製造,其次這種蜂巢式八邊形透鏡所形成的焦點比較分散,如果將這麼多焦點進行對焦這也是一個問題。當然了,通過透鏡和反射鏡片能夠實現,但在鏡片製造工藝上麵遇到了瓶頸。
尤其是在微小鏡片的加工方麵,更加困難。即便是研究團隊經過不懈的努力,也才弄出來了一個直徑二十公分有三十六個鏡片所組成的複眼鏡頭。
通過這枚鏡頭經過驗證,正事了這項技術是可行的,而且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效效果。
於是科研團隊一邊開始聯係公司的專利申請注冊運營管理團隊,開始著手申請注冊相關的技術專利。
而另一方麵呢,則展開進一步研究,目的就是攻克其鏡片製造的難度,以及進一步的小型化。
在經過漫長的不懈努力後,從光學成像技術研發實驗室總算傳來了好消息,於是得到消息的吳浩,也在第一時間也趕到了這裡。
見吳浩剛來就急著詢問,孫鵬飛和姚子華二人也能夠感受到吳浩的心裡的那種急切心情,這種急切必然是非常關注所表現出來的。
於是姚子華笑著點了點頭道:“是的,我們在鏡片加工技術方麵有了突破。就在昨天,我們成功在一塊直徑十五毫米的鏡片上麵加工出來了一百一十個八邊形透鏡。”
“嗯,十五毫米,一百一十個八邊形鏡片,怎麼實現的?”吳浩現在腦子裡麵充滿了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