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城。
通河城防線並不是指通河城一座城,而是指以通河城為核心,由三座城池和前後五座大營組成,駐紮二十萬人馬,另有十五萬後勤民夫,覆蓋通河兩岸的一片區域。
不過,通河城是整個防線的核心,隻要通河城不落,其他各處就可以隨時得到支援,很難陷落。
通河城下,十個楚軍步兵方陣分為九宮展開,一營騎兵縮在後麵做為預備隊,更有楚國將領在策馬陣前,大聲罵陣——這是每日都要表演的保留節目。
大將軍羅乾站在城頭,對城下叫陣不理不睬,隻是望著距離城牆外十餘裡的楚國大營,麵色如水。
不得不承認,楚國一直與其他各國爭鋒,軍中戰將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要勝過吳國不少,陣前鬥將吳國十戰九敗,如今羅乾已經不敢再派人出去浪戰——不但折損軍中骨乾,還損了士氣。
當年吳國大敗,被楚國趕過瀾水。
數十年間,吳國上下無不時時刻刻惦記著收伏失地、重返中原,為此秣兵曆馬,積攢糧草,不敢有一日懈怠。
他們為了練兵,還順便拿下了江南五郡(就是如今鹿國立國之地)。
可就是這樣,也比不上中原征戰的烈度和難度。
這就像老是和臭棋簍子下棋,自己水平也會下降一樣——鹿梧那個變態是規格外產品。
如今好不容易天上掉餡餅,拿回了吳國故土,但楚國的反撲也著實難當。
不得不承認,不但是人員素質,楚國軍備也比吳國更勝一籌。
明明是同樣的拓木製弓,楚國的弓箭,就是能比吳國的弓箭多射出十餘步射程;同樣的材料,楚國的攻城器械,就是要比吳國的精良耐用。
楚國步兵比吳國的步兵更耐戰勇悍,鎧甲比吳國的輕,而且更堅固;
至於騎兵,吳楚倒是相差不大——大家的騎兵都不咋地。
這一項項每樣差距都不算太大,但綜合起來,野戰中一個楚軍能對付兩個吳軍,更彆提還由基層軍官指揮能力的問題。
這些還不是如今吳國被動的主要原因。
最重要的是,楚國水軍在通河之上,借助順水之利,擊敗了吳國水軍——要知道,吳國為了守住瀾水天險,且留下反攻楚國的餘地,吳國在水軍上的投資幾乎占據軍中開銷的一半。
這年頭,真正的大城一定是建造在水源旁邊,不然喝水的問題都解決不了,通河城自然也不例外。
通河水戰的失利,導致通河城右翼被楚軍分割,雖然羅乾對此早有準備,右翼駐地打造堅固之處,還要勝過尋常城池,駐紮重兵,且有後方也有支援,不算被徹底分割,但到底是陷入被動。
雖然目前看來還撐得住,但落在下風的時間一長,楚國在此地數十年經營也不是白費的,通河府境內必有內應。
不過,如今楚國境遇比吳國還要艱難,燕齊兩國都有使節前來,大有與吳國聯盟,三家分楚之意。
隻要能撐過這段時間,楚國就算不亡國,也沒力量再來爭奪南方五府。
但同樣,楚國最後的反撲必將是竭儘全力的一擊,而且比起燕齊兩中原大國,吳國是個軟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