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收購實業方麵的股份,她並沒有向著那些高精端產業下手,反而是向著食品行業進軍。
不管未來怎麼發展,人總是要吃東西的,做食品的企業,隻要不好高騖遠的盲目擴張或者是想要賺黑心錢,沒那麼容易垮掉,即使是賺的不夠多,但是卻足夠穩定。
加拿大的西格拉姆酒業就是她的目標之一。
鑒於美國後花園的屬性,美加兩地之間的各種生意交流要比其他國家方便多了。而且這家酒業的銷售公司跟自己老爹的連鎖餐廳也是有合作的,質量非常穩定,也不缺乏進取的精神,這幾年裡麵擴張的腳步一直都沒有停下。鑒於歐美人士對於酒類產品的熱愛,持有這家公司的股份對她來說無疑是一種非常劃算的買賣。
過去的將近一年的時間裡麵,她的投資公司都在為了這樁生意在忙碌,最終終於成功的在前段時間拿下了一部分這家公司的股份,成為了一個旱澇保收的股東。因為這樁買賣,她之前在海灣戰爭中賺到的大部分資金都投了進去。
倒不是她不想要進行控股,但是一方麵控股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另一方麵則是錢不夠了。
蘇聯雖然已經解體,但是國際資本對於他們的金融掠奪卻並沒有結束,她有一部分資金就壓在這上麵,相對於不穩定的股市來說,這筆買賣基本上就是穩賺不賠的,要到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對盧布還款進行賴賬之後這種情況才會結束。黛安娜不至於將自己的資金流在俄羅斯停留那麼長時間,但是短時間之內,這筆劃算的買賣停掉是不可能的。
另外就是如果曆史沒有發生偏移的話,今年還會有一場金融戰爭的發生,索羅斯對英鎊進入彙率機製(ERM)之後的狙擊。
所謂的彙率機製其實很簡單,就是加入到這個機製的國家要把自己的貨幣跟德國馬克定在在一個很小的彙率波動範圍之內,也就是普漲跟普跌,大家站在統一戰線上麵。
基本上,這就是後來的歐元雛形。可惜的是,在九十年代初期,歐洲的帶頭老大是德國。這個時候作為彙率標準的是馬克,剛剛完成了東德西德大一統的德國人在政治上麵實現了統一的同時,在經濟上麵也是大搞基建,一片熱火朝天。而為了避免因為經濟過熱帶來的貨幣貶值,德國銀行開始不斷的加息,搞得周圍一堆國家怨聲載道。
原因很簡單,既然大家搞貨幣大一統了,那不僅彙率要統一,利率也要統一啊。我英鎊的利率是1%,你馬克的利率是4%,那英國人還不都把英鎊換成馬克跑去境外的德國銀行存錢?這事不能忍啊!
尤其是當時的英國正處於經濟低迷期,想要降息刺激一下經濟,可是人家德國的經濟正在飛速發展,怎麼可能為了你降息配合?就算是貨幣一體,可是國家又不是一體的,為什麼要為了你們國家的發展損傷我們的利益?所以德國果斷的拒絕了英國的要求。
然後雙方就開始了矛盾。
比較搞笑的是,當時的英國財政大臣諾曼·拉蒙特乾了一件坑爹又奇葩的事情,他跑去找德國聯邦央行的行長史勒辛格要求對方降息失敗之後直接對媒體說史勒辛格同意降息,試圖通過輿論手段逼迫對方降息。
但是傻子都知道這種方法行不通啊,要是什麼事情都能靠著輿論解決的話,那也沒有政治家什麼事情了。
史勒辛格直接以輿論製輿論,宣稱隻有通過貨幣貶值,才能消除歐洲彙率機製的不穩定。
這個言論讓當時正處在人生巔峰時期的索羅斯先生眼冒金光,因為他從這件事情當中看到了德國可能會放棄維護英鎊的立場!
之後的又一場會議中,跟史勒辛格交談過的索羅斯更加確定了這一點。再之後的事情就簡單了,以做空意大利裡拉為開端,索羅斯用一種近乎摧枯拉朽的方式對英鎊進行做空,直接導致了英國經濟上的黑色星期三,英鎊貶值了16%。
這場經典的戰役簡直就是經濟學學生必讀的一課,摩根小妞又怎麼會錯過?
要是手上沒錢就算了,她也不可能像是在蘇聯解體事件中那樣抵押自己的各種財產來籌集資金,但是她現在手上有錢啊,而且還不少。這種情況下不參一腳的話不是純屬浪費嗎?